|
 |
第331期
|
 |
|
 |
 |
 |
|
【2008/2/5 】 |
|
 |
量變後應追求質變的開始—少子化後是追求國民教育精緻化的契機 |
 |
 |
|
 |
 |
|  |
|
近年來臺北市國小在少子化趨勢下,學校就學人數普遍產生逐年遞減,導致學校班級數減少、學校使用空間和人數比例改變、衍生空餘教室…等問題。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以下簡稱教育局),掌握精緻教育和課程需求的觀點,積極推動各項措施,期待以此為轉換之契機,為北市國小教育創造出更優質的教育環境。
過去學校校舍空間往往「將就」使用,形成二部制、替代式教室空間使用的現象。受到少子化影響後,班級人數不再擁擠,學校產生更多的空間,可進行符應教育與課程需求的規劃。目前北市國小空間之運用,本著教育性、整體性、精緻化、未來性、特色化、效能化之原則,希望透過全市性、全面性的規劃,達到結合課程需求,促進教學成效;落實精緻教育,精進教育品質;活化空間使用,擴展教育功能;善用校舍空間,提升資源效益之目的。另外,推動上也強調結合市政建設,透過融入校本課程方式,規劃出特色教室或空間。
面對少子化及逐年減班之問題,教育局為及早因應並維持北市國民教育之優勢,國小班級人數已經從89學年度前的每班人數35人,逐年調降至今年新生每班29位之標準,並以99學年度每班27位學生數為目標。此外,配合87學年度起國小英語設科教學、90學年度起九年一貫課程全面實施等,為求本市教學優勢與品質,國小校舍空間需配合班級學生人數及課程結構之需求調整,以維教育之精緻化與卓越化。 為提升北市國小教育的優質化與效能化,教育局亦考量未來幼托整合之政策,強調全市校舍整體性、未來性之規劃。近幾年來,有關教育局亦積極推動國小教學環境精進與校舍空間活化措施如下:
(一)94年至97年間,推動完成本市國小4,000間普通教室改善工程,嘉惠本市學童約12萬餘人。
(二)98年至100年間,規劃推動國小專科教室改善、特教班教室改善,全面精進國小教學環境。
(三)鼓勵學校因應教育所需引進社會、社區各項資源,有效運用教室空間,如大理國小設置皮影、童玩教室、武功國小的玩具醫院、河堤國小的故事屋…等特色之運用。
(四)結合社區需求,積極推動學校閒置教室活化措施,充分使用學校相關教育資源,包括推動試辦委外設置托兒所、提供身心障礙人士使用空間…等。
(五)推動學校善用校園空間及學校優勢,發展校本特色,如湖山國小利用陽明山國家公園優勢,推動的草山遊學課程;公館國小以森林小學為主題,展現生態校園之特色等,華江國小規劃雁鴨生態教室,推廣雁鴨生態教學,結合本市活化淡水河政策。
面對少子化衝擊,教育局充分掌握量變後應追求質變之價值,積極推動學校空間的活化運用。北市國小教室不曾閒置,北市國小的空間環境,也都處處充滿教育的符號。這些不儘是追求學校教育精緻化的目標,也是許孩子優質學習環境的最佳承諾。
更多詳細內容請閱讀連結檔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