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oplogo top_bk
後台的足跡

 
pic pic pic
點閱次數: 59755070
訂閱人數: 58170
pic pic pic
歷史電子報
第940期
第939期
第938期
第937期
第936期
第935期
第934期
第933期
第932期
第931期
第930期
第929期
第928期
第927期
第926期
[1]2345>>>|
第658期 編輯群

發行人/林奕華局長
總編輯/鄭信一科長何雅娟主任
主編/江啟昱 校長
編輯/黃明秀老師、江啟昱校長、李文英主任、蔡三汝教師
pic

教師天地

臺北益教網

臺北益教網  
關於e週報新聞類別相關連結申請記者熱門排行 我要投稿
   第658期
 點閱次數: 1200
電子報內容
pic pic pic
【2014/5/9
pic   從紀錄片「餘生・共游」聯想的教養迷思【文/黃明秀 臺北市教育e週報編輯】 pic
pic pic
pic pic
 5月5、6日觀賞公視「餘生・共游」紀錄片,「餘生・共游」以全世界最大魚類鯨鯊為主角,鯨鯊又稱「豆腐鯊」是海洋中最大的魚類,巨大、溫柔沒有攻擊性,所以被暱稱為「大憨鯊」。影片循著鯨鯊在中西太平洋上的洄遊地圖,一路紀錄鯨鯊從碧藍海洋的自由,到被網圍困,被水族缸幽禁,或成為老饕桌上的美味佳餚,影片呈現現代商業行銷包裝下的另一種生命剝奪,更有鯨鯊溫馴、優雅的身影,帶給人們驚豔與感動。



 台灣曾經是少數獵捕鯨鯊的國家,尤其東部海域有黑潮經過,因此常有鯨鯊誤觸定置網。早期,鯨鯊除了被賣到漁市場,也轉賣到大型水族館,也曾經有漁民將鯨鯊養在近岸箱網裡,讓遊客體驗與鯨鯊共游的經驗。





 2005年一隻誤入宜蘭定置網的鯨鯊,被屏東海生館以研究教育名義引進,牠的名字變成「鯨鯊二號」,公開展示吸引上百萬人次造訪,但主辦單位完全以營利優先,鯨鯊的福利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鯨鯊二號」的活動範圍被迫從廣闊無際的海洋,縮小到12公尺深的水族箱,牠的體型從一開始的2公尺,長大到7公尺,狹窄的玻璃水族箱無法提供寬敞足夠的空間,「鯨鯊二號」只能長期在水缸內繞圈游動,狹窄的空間造成尾鰭不時碰撞玻璃缸壁受傷潰爛,還有脊椎側彎等症狀,由於鯨鯊越養越大也越難野放,加上動保團體的抗議和立委的壓力,海生館決定放牠回大海,但過程的草率,配套措施的不足,卻讓鯨鯊被放出之後,二度擱淺,最後不幸死亡,人為的疏失難辭其咎。





 看到鯨鯊緩緩下沈乏力的身影,讓人不禁悵然悲悽,海生館人員一廂情願認定鯨鯊來自大海,放牠回到大海為理所當然,甚至還沾沾自喜讓鯨鯊重獲自由返回大海,但當鯨鯊被推下大海後,研究人員發現牠只在小小範圍不停的繞圈游動,原來「鯨鯊二號」從幼時即被放置水族箱,牠習慣在限定範圍內游水,牠不知如何在遼闊大海游動,說不定牠內心充滿恐懼,不知所措。而且生活在水族箱內,有人定時餵食,牠不需覓食,所以牠似乎已喪失覓食的本能。人類完全以人類的眼光來看待鯨鯊,自以為是的認定只要將鯨鯊放回大海,牠就應該心存感恩的在大海悠遊自在的享受自由,殊不知鯨鯊的生存本能已被人類強行剝奪而不自知。



 「餘生・共游」記錄片希望喚醒大家對生命的尊重,我更倏然驚覺在子女教養過程,一般人不也常犯類似的迷思——



 家長們總自認愛孩子,為孩子好,盡全力保護孩子,無匱乏的供應孩子的需求,家長關愛孩子的心,毋庸置疑,但卻在不自覺中剝奪孩子的天賦本能而不自知,就如同鯨鯊被豢養幾年後,完全喪失生存本能。大人慣以自己的眼光與高度來看待孩子,忘記孩子絕不只是大人身高、體重的縮小版,孩子的經驗、思考、能力完全異於大人,大人不應以自己的想法強行灌注給孩子。



 「餘生・共游」拍攝的是鯨鯊,紀錄鯨鯊在不同文化遭遇不同的對待,而我看到的不只是鯨鯊,而是對生命的尊重,更聯想到教養上的迷思,推薦大家有機會可以觀賞這部紀錄片,認真思考每個生命都是獨一而且尊貴,都應保有自己的特性,更要虔誠尊重不同生命的存在價值。
pic pic pic
 轉寄好友


    回上一頁 
建議使用Internet Explorer5.5以上版本瀏覽器及解析度1024*768
臺北市市府路一號八樓
管理單位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臺北益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