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oplogo top_bk
後台的足跡

 
pic pic pic
點閱次數: 59827465
訂閱人數: 58172
pic pic pic
歷史電子報
第940期
第939期
第938期
第937期
第936期
第935期
第934期
第933期
第932期
第931期
第930期
第929期
第928期
第927期
第926期
[1]2345>>>|
第838期 編輯群

發行人/曾燦金局長
總編輯/官月蘭科長楊淑妃主任
主編/蔡舒文校長
編輯/蔡舒文校長
pic

教師天地

臺北益教網

臺北益教網  
關於e週報新聞類別相關連結申請記者熱門排行 我要投稿
   第838期
 點閱次數: 194
電子報內容
pic pic pic
【2017/10/22
pic   「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的教育意義 文/簡麗賢 北一女中物理教師 pic
pic pic
pic
主題圖片
pic

    「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inquiry and practice )」的課程發展正如火如荼展開,後年108年 8月正式上路。「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的課程究竟有何教育意義?這項課程何以成為新課綱的特色之一?筆者擬從教育意義討論「探究與實作」課程。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三大願景之二包含「提升中小學的教育品質」、「成就每一個孩子」。過去和現行的高中科學課程或教師授課方式著重於講述,除了課綱內的科學實驗外,學生能動手做、動口說的機會較少,因此新課綱「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inquiry and practice )」課程,提供學生更多機會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政府藉此期待能提升中小學的教育品質。

    就新課綱的願景「成就每一個孩子」而言,「科學探究與實作」的課程精神在於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規畫與研究」、「論證與建模」、「表達與分享」四項能力,亦即透過「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長期培育,期待能提升學生的「思考」、「提問」、「探究」、「實作」、「分析」及「表達」等能力,達成新課綱「成就每一個孩子」的願景。

    為何要提升中小學的教育品質?為何要成就每一個孩子?簡言之,國家的希望是人才,人才需要靠教育,因此提升中小學教育品質是最基礎的任務,讓每個孩子「天生我才必有用」,成就每一個孩子,就是最好的目標,唯有「提升中小學的教育品質」、「成就每一個孩子」才能談「厚植國家競爭力」。

   現今的高中學生究竟缺少什麼能力?每個人的角度不同,看到的需求或不足自然有差異。就身為高中物理教師的筆者而言,我看到的教學現況是「思考」、「探究」、「實作」、「表達」的教育不足,需要加強這些層面的能力。這樣的觀點其來有自,或許經過海峽兩岸多次的交流,感受更深,要讓臺灣更具競爭力,自然要從教育做起,「提升中小學的教育品質」、「成就每一個孩子」,開發「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確實是一種可行的具體作法。

    究竟如何發展各校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呢?筆者參加過數次「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的研習,深感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面對目前的「探究與實作」課程研發進度,學校的科學老師確實需要付出具體行動,才能邊做邊修改,了解哪些不足,哪些需要克服,哪些需要符合課綱精神、教學能力指標、科學素養等,找出最好的課程發展方向與做法。

    「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的目標是希望學生透過課程而能「發現問題」、「規畫與研究」、「論證與建模」、「表達與分享」四項能力。筆者之見,若要達成此目標,必須強調建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學習,課程的設計先考量學生的屬性特質,包含起點行為、背景知識、班級人數,並且考量學校班級規模、上課空間規劃、軟硬體設備等。尤其是學生的起點行為和背景知識,教師必須充分了解自己要授課的學生素質和背景知識,這是呼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五大理念的「因材施教」與「適性揚才」。正因為每一所學校的學生屬性不同,因此授課方式和進度就有所不同,採用的「科學探究與實作」主題內容也可因校制宜,亦即城鄉採用題材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發揮地方特色,讓學生從生活中思考、探究、實作、表達等,相信更能跳脫現行課程的窠臼,開創新教學觀,更符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理念。

    就學習歷程而言,能化作自己具體行為與思維的知識,往往需經過內化,即使是課堂上老師「傳輸」的知識,也是經過「反芻」及「消化」,才融合成「帶得走的概念與思維」。換句話說,學生接受教師引導或傳輸的知識,若要成為學生腦海中真正的知識,往往不是單純外在「灌輸」,而是「內化」。

    「探究」是學習的重要歷程;「實作」則是深一層的「確認」。「探究」與「實作」組成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內化」,「自然」而非「灌輸」,符合建構知識的方針,更符合「以學生為學習中心」的教學策略,體現學習共同體的精神。

     探究與實作的課程,是研究科學的方法,是學習科學的態度,是培養科學素養的課程,而科學素養是長期耳濡目染所形成,正如唐朝詩人杜甫的詩句「隨風潛入夜,細雨潤無聲」,平時不容易看出來,久而久之,科學素養表現在學生的思維,在語言表達中,在生活行為裡。
   
    

pic pic pic
 轉寄好友


    回上一頁 
建議使用Internet Explorer5.5以上版本瀏覽器及解析度1024*768
臺北市市府路一號八樓
管理單位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臺北益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