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oplogo top_bk
後台的足跡

 
pic pic pic
點閱次數: 59827685
訂閱人數: 58172
pic pic pic
歷史電子報
第940期
第939期
第938期
第937期
第936期
第935期
第934期
第933期
第932期
第931期
第930期
第929期
第928期
第927期
第926期
[1]2345>>>|
第856期 編輯群

發行人/曾燦金局長
總編輯/陳素慧科長楊淑妃主任
主編/蔡舒文校長
編輯/蔡舒文校長
pic

教師天地

臺北益教網

臺北益教網  
關於e週報新聞類別相關連結申請記者熱門排行 我要投稿
   第856期
 點閱次數: 306
電子報內容
pic pic pic
【2018/2/24 國語日報
pic   十三行經典六十 展出遺址挖掘故事 pic
pic pic
pic
主題圖片
十三行博物館鎮館之寶「人面陶罐」經微整形後,首度公開亮相(右圖)。人面陶罐微整形前(左圖)。
pic
報導‧攝影/吳啟綜

 十三行遺址是國內八大國定遺址之一,今年是十三行遺址發現六十周年,位於新北市八里區的十三行博物館特別舉辦「經典六十‧十三行遺址特展」,完整呈現遺址被發現、搶救挖掘,到十三行博物館成立的過程,也首度公開展示由臺大人類學博物館提供的十三行遺址第一座出土墓葬,以及包括微整形後的鎮館之寶「人面陶罐」在內的十二件中研院珍藏的國家重要古物。

 走進十三行博物館一樓左側,會看到一個飛機機頭與鐵渣模型,重現十三行遺址發現經過。

 民國四十四年,空軍飛行員少校潘克永飛越八里觀音山上空時,發現羅盤出現磁力異常反應,以為當地有鐵礦,才會影響羅盤運作。民國四十六年,潘克永找地質學家林朝棨前往勘查,看到地面上處處是鐵塊與鐵渣,才知道這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

 十三行博物館館長陳春蘭說,林朝棨勘查後,將該處定名為十三行遺址,民國七十八年到八十一年間,因八里汙水廠預定興建於遺址上,引起各方注意,以及搶救遺址熱潮。

 民國七十八年參與搶救遺址的成大考古學研究所長劉益昌表示,當時就在一棟住家旁的菜園與竹林發現遺址。看到被文化部列為國家重要古物的人面陶罐、雕花陶罐、侈口縮項圓腹圈足瓶、青銅刀柄、銅牌、青銅箭頭、玻璃環及玻璃玦等重現,劉益昌說,人面陶罐目前是獨一無二;至於雕花陶罐,雖然其他遺址也挖出類似古物,但沒有館藏的漂亮;青銅刀柄不是一般青銅器,歷史價值重大。

 人面陶罐有完整的人臉,眉毛微凸,雙眼細長,鼻梁高挺,雙脣微張,雙耳豎立;因早期修護所用黏著劑及填補石膏劣化,中研院去年與法國羅浮宮專業修復師合作,將六十二片碎片拆解,重新拼湊、填補,現在以嶄新容顏與外界見面。十三行博物館解說員李麗雲說,人面陶罐是陪葬品,從臉的五官,可推測出十三行人的長相,也反映出當時的工藝技術水準。

 現場還展示一具骨骼破碎的真人遺骸與陪葬品。劉益昌說,這具遺骸的頭骨曾被偷走,之後某一天,他收到無名氏寄來的包裹,裡頭裝的就是遺失的頭骨。他推測,竊賊無法順利將頭骨送出國外,就寄還給他。

 十三行遺址也挖出大量外來器物,包括玻璃器、金銀器、珠飾等。劉益昌表示,據此可推測十三行人與外界往來頻繁,當時的十三行遺址應該是富庶的「天龍國」。

 十三行遺址出土的古物距今約一千六百年,劉益昌表示,從出土的文物研判,十三行文化可能與臺灣北部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的起源有關,這對追溯臺灣原住民族起源有很大的幫助。

 「經典六十‧十三行遺址特展」展期至六月十八日。
pic pic pic
 轉寄好友


    回上一頁 
建議使用Internet Explorer5.5以上版本瀏覽器及解析度1024*768
臺北市市府路一號八樓
管理單位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臺北益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