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oplogo top_bk
後台的足跡

 
pic pic pic
點閱次數: 59804149
訂閱人數: 58172
pic pic pic
歷史電子報
第940期
第939期
第938期
第937期
第936期
第935期
第934期
第933期
第932期
第931期
第930期
第929期
第928期
第927期
第926期
[1]2345>>>|
第864期 編輯群

發行人/曾燦金局長
總編輯/陳素慧科長楊淑妃主任
主編/徐昀霖校長
編輯/蔡舒文校長、徐昀霖校長
pic

教師天地

臺北益教網

臺北益教網  
關於e週報新聞類別相關連結申請記者熱門排行 我要投稿
   第864期
 點閱次數: 881
電子報內容
pic pic pic
【2018/4/19
pic   讀者反應論,說了些什麼?【許育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 pic
pic pic
pic
主題圖片
pic
    1938年,美國語言學家Rosenblatt出版了其經典著作〈Literature as Exploration〉(文學即探究),提出了有別以往,由「作者中心」(即以追求知曉作者想法為目的閱讀活動),轉向「讀者中心」的理解取向──她認為,讀者與文本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讀者才是文本意義的主要建構者。換言之,閱讀理解的產生,並不獨立存在於文本(或者文本附註的「作者如是說」),而在於讀者與文本交流的過程之中,「意義」是動態的,是個人的,具有多元詮釋的可能。
其後,1978年她的第二本著作〈The reader, the text, the poem〉,把讀者反應更鮮明的比喻為如我們讀「詩」般的經驗,更具有豐富想像與個殊差異的特質。加上1980年代也正是美國認知心理學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在意讀者的想法,尊重讀者的詮釋權,也形成了今日解讀多元文化的重要基礎之一。
簡而言之,讀者反應論指出閱讀活動是「建構性」的,就閱讀的歷程來說,有三項假設:1.閱讀時,讀者乃主動參與建構意義,而非被動接受文本的內容;2.意義不存在於文本當中,相反的,意義是只存在於讀者的心靈,此乃讀者與文本交流的結果;3.每個讀者的理解具有差異,因為每個人的知識與經驗背景都是獨特的。因此,讀者對於文本的反應,也就是所謂的閱讀理解心理歷程,包含了辨識(identification)、融入(engagement)、描述(description)、解釋(interpretation)、評價(evaluation)、共鳴(evocation)、回應(response)、反省(reflection)等。
當我們接觸了讀者反應論的觀點之後,身為語文教學者,應當了解:所有的文學作品都被他的學生(讀者),以及所處的社會氛圍「改寫」,重新產生詮釋,讓作品生成新的意義。甚至可以說,教學者必須明白,讀者會將文學作品具體化,使之鮮明;沒有讀者持續積極的參與投入意義的詮釋,也無所謂的文學作品。因此,以讀者與文本互動為核心的教學時,語文教師需營造教室的「對話」情境,而閱讀的情境包含教室中的即時情境,例如;教師的文學信念、學生的個人回應等。情境因素也包含社會文化,例如;經濟、宗教、文化等。在指導學童閱讀的技巧時,必須允許學生從自身的文化背景與文本進行交流;此外,在閱讀的過程中,同儕也能透過小組討論,互相學習評估、判斷、認同或詮釋作品的技巧。
總之,讀者反應論對於語文教學而言,有重大的意義:無論是課文附註的「賞析」,或是教師隨堂的個人「解析」,皆不能「單純」的將文本意義植入學生的心靈之中;因為,學生的理解不是簡單的接收訊息,而是帶著自身知識、經驗與立場看法,與文本產生交流,進而產生閱讀的理解。
pic pic pic
 轉寄好友


    回上一頁 
建議使用Internet Explorer5.5以上版本瀏覽器及解析度1024*768
臺北市市府路一號八樓
管理單位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臺北益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