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oplogo top_bk
後台的足跡

 
pic pic pic
點閱次數: 59819392
訂閱人數: 58172
pic pic pic
歷史電子報
第940期
第939期
第938期
第937期
第936期
第935期
第934期
第933期
第932期
第931期
第930期
第929期
第928期
第927期
第926期
[1]2345>>>|
第879期 編輯群

發行人/曾燦金局長
總編輯/謝麗華主任陳秉熙科長
主編/蔡舒文校長
編輯/蔡舒文校長
pic

教師天地

臺北益教網

臺北益教網  
關於e週報新聞類別相關連結申請記者熱門排行 我要投稿
   第879期
 點閱次數: 305
電子報內容
pic pic pic
【2018/8/6
pic   「藝起來 一起來」用美感空間連結西松高中與民生社區 文/謝汝鳳 臺北市西松高中總務主任 pic
pic pic
pic
主題圖片
校門口擺置學校願景標語
主題圖片
校門口花台盆景意涵學校願景與教育理念
pic
    教育部在「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滾動式檢討-E 世代人才培育計畫」中強調在知識世紀競爭的時代,人文美學的素養猶待開發。美之於國家、企業到個人係屬看不見的競爭力,而美育更是一切教育的核心。

    臺灣於2003年起即由行政院積極作為下,將經濟發展模式從知識型經濟正式邁入創新型經濟,而在創新型經濟下,創新的投入及產出,代表經濟利潤的創造(行政院科技顧問組,2003)。並因21世紀是美感的、創新型的世紀,在全球化趨勢下,美感是一種競爭力,是提昇國家創新之動力,提前掌握美感能力,可以保證在競爭中不會落後,不會持續停留在代工階段(漢寶德,2010)。故就實用性層面考量,未來臺灣最需要的,將會是具備美感素養的跨領域人才,美感素養融入各教育階段課程中,亦將是課程發展核心所在。

    哲學家柏拉圖說:「真正的快樂,來自美的顏色」。隨著美學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提倡,校園環境藝術的提升更加更需為注重。培養學生審美觀與藝術文化素養,在校園環境裡發揮美化環境、軟化空間、教化人心的功能。讓學生有環境美學體驗與空間美感教育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將所有的體驗內化,而成為一個對美感有所知覺的人,因此本校努力創造校園空間的新價值,營造一個具美感教育功能的學習環境。透過美感教育的推動,更有機會促進學生身心健全發展,讓潛能得以適性發展,進而使個人及整體的生活更為美好,實現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成就每一個孩子」的願景和「適性揚才」及「多元進路」等理念。

    本校美感課程教學將以「尋常體驗遍是美感」觀點出發,學生能經由教師引導全觀性美感體驗教學,藉互動性、動態性與多構面性之後設認知學習鷹架,以產生自主性之轉化學習,以提升學習效果與生命意義之豐實。期盼融入日常生活實踐中的全觀性美感體驗視野能夠提供教師實務教學、強化學生學習效果。

    再者,從文化藝術角度切入,凝聚社區意識,改善社區生活環境,建立社區文化特色,期能改造社會文化教育界受其影響,亦即在這個群體中的人們有共同的興趣與關懷的事,能發展出友誼關係。在這種關係下,讓人們感受到彼此是隸屬於共同的空間,為滿足共同的需求及實現共同的理想而努力,終以培養出社區意識的感受(sense of community)並建立自我身份的認同,由此將有助於建立彼此間具有共同的社區意識、信賴感、參與感和責任感,團體行動、團體決定並合作解決問題,終以順利推動社區發展(Smith,)以達「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做為願景。

   本校長期以來與社區建立良善互動關係如(1)開放學校場地與空間設施;(2)提供社區有效使用、參與社區活動、提供社區資源共享,協助社區發展特色;(3) 社區關懷落實生命教育學校規畫生命體驗課程,帶領學生至社區啟能中心,感受弱勢族群生活,並引領學生深層體驗。本校透過美感空間營造提升與社區良善關係,讓學生學習在地化,居民生活共榮化。

   學校推動「美感與藝術素養」教育的環境營造,兼顧軟、硬體的環境營造,學校內外兼顧表裡如一,美感與藝術素養須在校園中示範與實踐,方能教育好我們的學生。軟體方面應重視美感與藝術素養文化的淺移默化及薰陶,校園營造人文友善的美感及藝術氛圍,學校師長以身作則,言行與制度兼顧美感與藝術,讓學生體驗與學習,融入及習慣有藝術與美感的生活環境,形成有美感有藝術素養的氣氛與校園文化。

   硬體方面重視境教功能,營造美感藝術化校園環境及建築,善用藝術作品及美學概念美化布置校園,設置藝文體驗展演空間,充實藝文教學及創作設備設施, 並建構美學及藝術教學資源分享平臺,並將藝術融入資訊及媒體,提升藝術教育分享功能,擴大美感及藝術教育效果及範圍,以培養出懂得藝術鑑賞、創作及生活實踐,有美感及藝術素養的學生。

    學校環境是孩子的第三教師,設計今日的學校以面對明日的世界乃當務之急(Cannon Design et al.,2010),而一座學校建築的設計,除了工料的精確設計外,需要力學的安全設計,也需要美學上的藝術設計(蔡保田,1986)。建築景觀能夠引發美感,係因具備良好的材質、色彩、圖像、聲音、節奏、旋律、空間、氣氛、設計、規劃或結構等之美感的特質(教育部,2013)。黑格爾(Hegel)則認為藝術之美高於自然之美,因為心靈再生與創造之美象徵人的自由,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而席勒(Fr. Schiller)希望透過審美教育培養高尚人格,建立和諧的社會,他認為「人唯有透過美感教育才能使得人類的感性、理性與精神性動力,獲得整體和諧的開展,以造就完美的人格。」

   優質學校的建築風格與美學內涵應為學校建築研究的重要課題,而優質的學校校園環境必須以美學原理做為規畫設計的基礎。
    本校營造具美感教育功能學習環境之具體策略有6項:
1.評估學校環境現況,擬訂改善計畫,整合經費資源分期完成
   本校先評估校舍現況,整合教學需求與特色,擬訂中長程計畫,詳列 各年度計畫執行工程項目、經費額度、經費來源及預期成效,整合各項經 費資源,並逐年檢討修正,方能精準且有效地完成校舍硬體與校園環境的改善。 
2.了解空間語言概念,掌握學校美育課程的人文藝術特質與需求
   空間是一種語言,空間的安排與使用,反應人文藝術的內涵與精神。 校園空間的規劃與設計,不僅在創造空間被利用的最大價值,更重要的是 如何在空間的設計上,配合學校的人文藝術特質,設計具有引導式功能的 學習環境。
3.兼顧情境陶冶的美學價值及精簡實用的管理思維 
    校園空間規劃時,如只以「實用原則」為考量,而漠視陶冶的美學價值;只以「方便管理」為優先,忽略人的存在與需求;只以單一觀念來設計,而無視多元的需求。常導致校園空間因缺乏整體考量,而功能受限, 無法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
4.運用在地社區特色,建置於校園環境中,可彰顯傳統價值的美
   凡是在地產業特色,值得推廣文化產業,代表著社區發展的軌跡,具 傳承學校文化的意涵,而文化也是美感教育的重要內涵,所以,運用在地特色文物,融合建置於校園環境中,可以彰顯傳統價值與文化的美。
5.規劃滿足美感教育的展演空間,提供展現成果的舞台
   除了配合設置專科教室之外,依據美感教育課程的性質,規劃多元的 展示空間及表演舞台,提供美感教育教學成果展演的適當環境,是非常重 要的。所以,本校利用現有環境,考量與相關設施結合,規劃室內展演廳、 室外展演舞台、藝文櫥窗、學生個人作品展覽區、立體櫥窗展示區、海報 布旗展示區..等。如果美感教育展演空間設施完善,展現其教學成果的舞台多元,必能讓美感教育的成果處處綻放,在學校形成藝文氛圍。 
6.善用多元素材,營造視覺、聽覺、心靈皆美的校園環境
   美感教育著重視覺、聽覺及綜合藝術的陶冶,所以在校園環境規劃上, 運用可以營造視覺美感及聽覺美感的素材,例如:校園外牆可以同時使用 二到三種不同石材或材質的建材拼貼,呈現活潑、質樸及層次感,或用師 生作品圖像拼貼於外牆,或運用於立體塑鋼浮雕來佈置,讓視覺所及充滿 藝術氣息,更成功形塑師生參與的目標。
 
    最值得一提為學校校門口植物花台盆景,其意涵西松高中的願景與教育理念。中間的球形羅漢松代表地球,其兩旁各三顆圓形樹木代表國中與高中部,整個意味西松願景「走進西松連結全世界」,其旁雞蛋花意涵西松學師生充滿希望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平凡溫馨,當其冬天其光禿禿的枝幹就像鹿角崢嶸的威武模樣,意涵西松師生優質不凡的表現,整個花台盆景四季皆有開花,意涵西松「適性揚才」重要教育理念,每個孩子都有其專才猶如四季皆有美麗花朵盛開。另外也期待附近居民四季都有美麗花朵欣賞,並可享受花香的韻味。最旁邊的桂花樹意涵西松師生充滿「貴」族之氣為教育展現貴族風範。

    透過校園環境的營造讓西松師生感受人生真善美。讓西松(HSSH)學子以助人(Helper)為始成為一個聰明(Smart)且成功(Success)的人最後能達到自己人生高點(Highlight)在世界發光發亮。
pic pic pic
 轉寄好友


    回上一頁 
建議使用Internet Explorer5.5以上版本瀏覽器及解析度1024*768
臺北市市府路一號八樓
管理單位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臺北益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