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oplogo top_bk
後台的足跡

 
pic pic pic
點閱次數: 59798937
訂閱人數: 58172
pic pic pic
歷史電子報
第940期
第939期
第938期
第937期
第936期
第935期
第934期
第933期
第932期
第931期
第930期
第929期
第928期
第927期
第926期
[1]2345>>>|
第880期 編輯群

發行人/曾燦金局長
總編輯/謝麗華主任陳秉熙科長
主編/蔡舒文校長
編輯/蔡舒文校長
pic

教師天地

臺北益教網

臺北益教網  
關於e週報新聞類別相關連結申請記者熱門排行 我要投稿
   第880期
 點閱次數: 819
電子報內容
pic pic pic
【2018/8/13
pic   重拾道德教育 再生上善社會 文/蔡易均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研究教師 pic
pic pic
pic
主題圖片
pic
   近日有則關於公車博愛座不讓座的衝突事件,在媒體上沸揚了好幾天。事件主角是一位二十來歲的妙齡女子,下班後因為去幫家人買生日蛋糕而覺得「很疲累」,搭公車時就坐在博愛座上。後來上來了一對老夫婦,婦人要該女子讓座給老先生,但年輕女子堅持博愛座是給「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坐,並非「老人專屬」。雙方一言不合進而拉扯,婦人甚至直接用身體去壓壞女子的蛋糕。該女子事後仍憤恨難平,索性將事件發布到社群網站,接著又引發鄉民一陣論戰,特別是年輕酸民鄙視年長者的用詞之犀利,著實讓人不免也打哆嗦。

   我無意參與論戰,只是看完新聞忍不住會從一個工作三十年的教育人角度來看待這件事。強調工作三十年並非想要倚老賣老,而是這種年紀的人,讀書時期一定上過生活與倫理,還有公民與道德。而且當年師專畢業出來教書時,這些必讀科目都還存在,也傳承這樣的傳統道德教育給學生。以我的年紀或許和婦人相去不遠,也會覺得這個年輕女子不思人情世故、不夠仁慈體貼、不懂敬老尊賢。

   但又因為我一直在教育現場,很清楚八零後起的新生代,隨著教育被要求「開放」,民主發展氛圍下被要求「鬆綁」,加上改革領政以「顛覆成規」為當道顯學,傳統道德教育因此被視為八股而打入地窖,且實施教改這二十多年來,教育圈的生態也因此發生許多變化,可謂讓耆老無奈、讓師者惆悵。所以當今的年輕人會有自己的主張、認定自己的看法,還會運用網際網路爭取同齡界的認同,甚至群聚韃伐這些「老古板」們,不難想見是受大社會洪流與其影響力所造成!

   事件裡年輕女子坐博愛座的需要來自她「覺得自己累」,她認為那是她的「需要」;反觀老婦人是以「到這年紀就是需要」的固著來看待,雙方因認知差距產生衝突。我們也曾年輕過,自小受過的道德教育告訴我們,當那兩種需要同時存在時,會懂得長者優先的道理,畢竟年輕人腳力、精氣神都好過老人家,忍耐一下讓個坐,還會被投以懂事有禮的嘉許眼光。只是當道德教育在學校裡演變成非必然性的隨機指導,它的美德固化和存在價值自然出現鬆脫斷鏈現象。這種因時代變化在行為表現的優劣消長,也可從外國人眼中對國人的評價變異張顯出來,過去台灣有個「最美的風景是人」的雅號;近年卻轉而出現「旅遊奧客」的悲名,而且越年輕作為越丟人!

   當然也不能因此一竿子打翻整條船,年輕人知而好禮者也常有所見,只是再細觀其出身,有個鮮明的共同要件--這些孩子的家教非常嚴謹,家庭長輩仍能重視禮儀、道德、品格、修為等觀念的實踐,有些更甚於他的學歷(力)表現。近年,更有許多自學團體重啟師古法讀聖賢書的學習模式,也有很多學校班級老師與家長聯手,利用晨光引進讀經、禮儀、EQ等課程;或從閱讀典故中引導強化為人處世的應對進退等學習內容,讓孩子浸濡在先人智慧,重拾古典道德觀念。如此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聯手,社會教育也自然水到渠成,互生出螺旋轉進的發展助力。

   價值信念「解構」久了,還是會發現「建構」的必要。108年即將全面實施的十二年國民教育,其中最大的核心理念便是落實素養導向的教育實踐。學而後能知、知而後能行,社會方能重建「有禮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的共好理念,重回溫馨與和諧、知行而好禮的上善平和。
pic pic pic
 轉寄好友


    回上一頁 
建議使用Internet Explorer5.5以上版本瀏覽器及解析度1024*768
臺北市市府路一號八樓
管理單位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臺北益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