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oplogo top_bk
後台的足跡

 
pic pic pic
點閱次數: 59825520
訂閱人數: 58172
pic pic pic
歷史電子報
第940期
第939期
第938期
第937期
第936期
第935期
第934期
第933期
第932期
第931期
第930期
第929期
第928期
第927期
第926期
[1]2345>>>|
第903期 編輯群

發行人/曾燦金局長
總編輯/謝麗華主任陳秉熙科長
主編/蔡舒文校長
編輯/蔡舒文校長
pic

教師天地

臺北益教網

臺北益教網  
關於e週報新聞類別相關連結申請記者熱門排行 我要投稿
   第903期
 點閱次數: 189
電子報內容
pic pic pic
【2019/1/22
pic   與國小學童談「生死」 文/詹璧存 臺北市南港區胡適國小教師 pic
pic pic
pic
主題圖片
pic
    民國103年5月21日,臺北捷運,大眾再熟悉不過的交通工具,發生大學生無差別殺人事件,共造成4死24傷,是臺北捷運首次致命攻擊的犯罪事件,震驚社會。不到四個月9月22日,臺北市街頭光天化日之下,臺大高材生,與前任女友復合不成,狂砍41刀,刀刀致命。兩位都是受教育的高知識份子,但是卻作出毫無人性的行為。不只有令人髮指凶殺案,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看似現在多元價值觀的盛行,及科技進步資訊的爆炸、快速變動的社會中,也是讓人們付出慘痛的代價,這代價是包括多層面的道德淪喪、對於生命價值是茫然的、暴力猖獗、家庭問題、不經思考的意識型態的亂想…等,都在負面的影響著社會,使得人們對於生命的價值,自己的人生意義上,困頓不知所云,沒有方向沒有目標。

    整體社會氛圍對於真理、生命是缺乏思考的素質。最令人擔憂不安的,是才剛開始學習成長的莘莘學子,漸漸受到社會大染缸嚴重的渲染。在僵化的傳統教育體制下,同學沒有能力自己思考尋找智慧或是生命,填鴨式的升學教育,孩子只能變成被動的學習,無法連結生命,認識自己的生命。

    我國的十二年國教,推動「適性揚才」,尊重學生個別能力與性向的主體性。如何使教育能促進於未來升學選科與進入就業市場之應對。教育似乎專屬於實用的功利主義,只教學生如何活下去的方法,沒有引領思考,與學生一起探索生命的目的或意義。孩子只是學到生存的手段,喪失主動求知的欲望。我們應該教學生的是「如何」去思考(how to think),而不只是教學生去思考「什麼」,論語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教育中,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密不可分;在生命上,蘇格拉底的名言:「未經檢視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更是道出思考跟生命的直接關係。讓我們知道,生命必須是能讓學生學會自己思考,回到自己的生活意義或生命目的,讓學習成長全人發展,生命不要遺憾。

    時常會有人認為,兒童青少年還小,生命還未完全成熟,無需太清楚生命不同階段的歷程,卻忘了這是與他自身最息息相關的智慧,不能因為教育者無法清楚解釋出生或是死亡這類複雜的課題,就不與兒童進行思考這類問題的對話,其實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生命歷程的教育元素非常豐富,就看帶領者如何運用。

其實死亡這議題,對稚嫩的兒童青少年是最為忌諱的,看似對他們是遙遠的議題,但是在全人的生命教育中,生命歷程的連貫是無法分開看各階段。孫效智教授所提到「人學圖像」,是要有系統能連貫的來認識生命中的全人。針對人在於死亡這個階段時,兒童如何思考這類問題,來與這類問題連結,是極為重要的。

    當然認識死亡,並不是要使兒童懼怕或是自身經歷死亡才能思考,應該是要提出死亡的概念,讓兒童認識這樣的死亡概念,能促進自己平常生活當中,對生命有更多的思考,也能整全的連結於自身生命。

   死亡是伴隨生命而存在的,和兒童討論死,就是在思考生命,因為只有活著才能思考的人才能有智慧認識生命的價值。而對於生死認識的生命教育,應該是和兒童本身的生活能結合,用各式元素,讓兒童有思考,正式教導。如果死亡仍被視為是禁忌,教育當中沒有實施對於死亡有思考的生命教育;或者限於零碎的或相關社會死亡事件發生時輕描淡過,對於兒童對於自身生命的省思,是不夠的。如果學校教育只是認為等學生「長大了就會自己明白了」,等我們面臨瀕死與喪慟時,再去思考「既有生、為何死」的問題,對生命來說應該為時已晚。

    在國小教育課程中如果能以兒童哲學的教學方法將生命教育的內容融入於課程中,教學重點會是在於生命歷程中,如何去思考。經由兒童哲學的思維訓練,能激起、訓練學生在生命教育上對於自身的意義,是有興趣學習、能獨立思考的,使生命教育能落實在學生自身的生命,找到價值及其意義。
pic pic pic
 轉寄好友


    回上一頁 
建議使用Internet Explorer5.5以上版本瀏覽器及解析度1024*768
臺北市市府路一號八樓
管理單位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臺北益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