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oplogo top_bk
後台的足跡

 
pic pic pic
點閱次數: 59829451
訂閱人數: 58172
pic pic pic
歷史電子報
第940期
第939期
第938期
第937期
第936期
第935期
第934期
第933期
第932期
第931期
第930期
第929期
第928期
第927期
第926期
[1]2345>>>|
第931期 編輯群

發行人/曾燦金局長
總編輯/謝麗華主任陳秉熙科長
主編/張云棻校長
編輯/張云棻校長、潘宜均
pic

教師天地

臺北益教網

臺北益教網  
關於e週報新聞類別相關連結申請記者熱門排行 我要投稿
   第931期
 點閱次數: 724
電子報內容
pic pic pic
【2019/11/3 聯合新聞網
pic   競爭力是什麼?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 pic
pic pic
pic pic
競爭力的意義

世界的變化是如此之快,知識產生的速度與傳播速度已遠遠超過我們成長的時代。社會問題的複雜度也大過我們的想像,包含科學、文化、政策等,誰敢說自己是全知?又有誰能說自己沒有偏誤?


我們自己都可能會迷失在這樣大量的資訊中,更何況我們的孩子呢?

知識不是素養嗎?知識不再重要嗎?

這絕非素養課程或教學的訴求,而是被簡化後的誤解。杜威在《經驗與教育》裡曾經提到,「拒絕把過去的知識當作教育的唯一目的,而只強調其作為一項手段的重要性。」「熟識過去的知識又怎麼樣才會變成為他們理解現在的有力動因?」知識爆炸不是現在才發生的事情,只是網路普及後,獲取知識的成本降低了,大量的知識產生,知識在學生學習中扮演的角色與目的產生了變化。過去的知識,在新的教育目標下,被重新定位了。


我們還是會讓學生學習學科或生活中重要的知識,但學習的方式與目的有了轉變。

第一種轉變,是透過真實情境,創造探究過去知識產生的歷程,讓學生最終能夠建構出新的概念,又能夠如同專家一般,經歷發現現象背後原理原則的機會與經驗,如此,不僅學到知識,更學到面對現象探索中所需要的能力與態度。

第二種轉變,是當知識已經多到永遠都教不完時,過去的知識成為認識現今世界發展的基礎。學生如果能夠在探究過程中真實發展出能力與態度,也理解這些知識的意義,便能藉此基礎展開自主學習,去探索更廣大的世界。


這與臺灣升學考試題目的變化趨勢是相同的,只是能記憶和說明學科知識,並無法證明你有能力或態度運用知識。

當核心概念與學科思維存在於許多不同的事實背後,記住特定事實就不再是學習的唯一目的;大量的考題練習更不會是主要的學習活動;創造出能夠真正探索與運用的真實情境與意義脈絡,就成為教師的主要工作。

這樣的變革,對學校與教師來說是巨大的嗎?教育目的有改變嗎?其實教育目標常常是引導時代改變,或是回應時代的需求,無論什麼時刻,我們每個人所追求的都是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唯一不同的是做法。同樣的,素養課程中,知識仍然存在,不同的是知識不再是唯一主角,我們需要的是更多能夠讓孩子找到自己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探索、行動與反思歷程。

心智的自由最需要發展

杜威說:「教育的目的應該是發展『心智的自由』,使得心智得以開放、能容受各種觀念,並且能在各種觀念之間無所限制的移動,而教師所發揮的作用應該是『喚醒』與『激發』。」學校與教師如果無法喚醒學生心智的自由,無法激發學生探索世界的熱情,這樣的教育怎麼能算是成功呢?


學生天生就有思考能力,但這樣的思考常是任意與缺乏次序的,更多時候只是直覺的反射,這稱不上是自由的心智。

何謂「自由的心智」?它代表一個人能夠覺察人事物,能夠感到困惑或好奇;能夠依據過去的經驗進行有意義的聯想;能夠比對自己的聯想,保留可能的答案;能夠分析與判斷可能的答案,進行批判思考,並檢視各種可能,最後才下定論。能夠這樣澄明的運用心智,才能稱之為「自由的心智」。


素養教學就是要創造這樣的歷程,讓學生能夠透過教師的提問,刻意讓學生養成這樣的思維模式。

未來,學生即便離開學校,面對生活中的各項問題與挑戰,都能夠自由運用心智,不再因為資訊來源不同或不完整而受影響,也不會只接受訊息,卻不假思索。

教師要讓學生有機會親身體驗、理解思考、作出判斷,才能養成習慣,最終產生智慧。教師運用生活中真實情境的事件,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產生理性的理解,更激發學生在感性上的同理,並且在同儕互動中,能夠因著要達成探究的目的,也因著心智自由,而能夠自我控制,在共學過程中展現合宜「行動」。這如同成人或專家一般展現的素養,這藉由心智自由所展現的自我控制,才是現代教育共同的目標。

安心探索這個世界

教育最需要翻轉的,是不要再跟孩子說「這個對你未來很重要」、「這個是將來你會遇到的問題」、「這樣你以後才會有美好人生」等話語。如果孩子連現在的學習都找不到意義,對於眼前的事都沒有興趣,對於與人互動或解決問題也不願意努力,又如何能期待自己的未來?

教育不該再把「為了將來做準備」當成目的或是鼓勵學生的口號,教育更積極的作為應該是讓學生在他現在身處的脈絡下,能夠實踐現階段的生命意義與價值,這樣的經驗才能幫助他未來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競爭力是什麼?因應二十一世紀,諸如資訊素養、數據素養、系統思考、設計思考等知識、能力與態度,確實能幫助我們面對挑戰。可是更根本的又是什麼?除了這一堆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外,真正能夠讓一個人因應各種變化的競爭力,當是「自由的心智」,這不僅是二十世紀初杜威的教育理論中所追求的,時至今日,仍然是我們期待在教育中帶給孩子的。


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生,我們必然要放手讓他獨立。
附檔:
pic pic pic
 轉寄好友


    回上一頁 
建議使用Internet Explorer5.5以上版本瀏覽器及解析度1024*768
臺北市市府路一號八樓
管理單位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臺北益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