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點閱次數: 1171
電子報內容
   第825期
【2017/7/22
  心智圖、概念圖、議論圖,有什麼不同?《許育健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
主題圖片
經常看到許多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摘要」的理解策略時,
會應用「心智圖」(mind mapping*,就是畫起來五顏六色,像一隻變形蜘蛛的那種)。
偶爾,也會看到老師使用「概念圖」(concept mapping)或「議論圖」(argument mapping)。

每次看到,我都會思考,這些不同的「構圖」如何「適切」(appropriate)的應用在不同的文本?

在此談談關於這些構圖應用時的思考。

首先是最受歡迎的「心智圖」。心智圖在學術上其實有比較嚴格的定義**(與概念構圖或一般的分析圖並不同)。
簡單的說,心智圖比較適用於「發散性」思考,因為它不強調內容的結構與不同概念的關係,通常用於創意性的口語表達或寫作教學時,所需要的腦力激盪或創意發想。如果真要用於文本分析或內容理解,比較適合「並列式」的說明文或「文學性」的散文,也就是各段落間沒有明顯的「關係」或「結構」。以目前大部分篇章結構清楚的小學課文,只能摘取「有什麼」,但沒有呈現這些「什麼」的關係,是有些可惜的。

其次是,在科學知識領域常見的「概念圖」。概念圖像是一張公司的單位組織分工表,結構井然,強調概念與概念之間的上下「層級」或並列「關係」,比較適用於「聚斂性思考」與分析。以目前一般小學課文有大量的記敘文或說明文而言,內容「摘要」比較適合以概念圖方式進行。(畫起來像是教師手冊中的課文大綱)

最後,在強調批判思考的議論性文本,「議論圖」就是很適合呈現不同觀點或主張之間的比對與澄清。一般常見的「異同比較表」,也有相同的功能。

綜上,構圖的方式其實還有很多類,但各有其功能與目的。在教學活動中,應視文本特性與目的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構圖方式,對學生理解或認知的再現,應會是比較有助益的。

*註:mapping一詞有動態的意思,比較接近詞義的翻譯是「構圖」。所以應該稱心智構圖mind mapping、概念構圖concept mapping、議論構圖argument mapping,比較精確。
**如果想知道更多的解釋與區辨,可參考Davies, M. (2011)Concept mapping, mind mapping and argument mapping: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nd do they matter? High Education, 62, Issue 3, pp 27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