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點閱次數: 208
電子報內容
   第830期
【2017/8/29
  手作建築結構初體驗【文/阮韻璇 臺北市新和國小教務主任】

  炎熱的酷暑,電風扇再怎麼運轉,風還是熱的。但一群孩子在自然教室裡,畫著設計圖、裁切厚紙板、拿著各種長度的木棍比量著、討論建築結構體該如何分工…30分鐘的有限時間,結合工程的概念,要從「無」呈現到「有」,考驗孩子運用結構原理與團隊互動合作之間的微妙平衡。

  因應學校整體改建工程,從搬遷到拆建將歷時五年,區分為三個階段:紀錄歷史-新舊融合-嶄新蛻變。改建期是艱辛卻難得的過程,我們該從這樣的歷史軌跡中,讓孩子參與什麼、學習什麼,一直是我們思考與努力的重點。於是,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我們選擇建築結構結合力學概念,融入課程,讓實作與改建工程進行課室內外的融合。

  建築結構體,強調結構的支承、構件和節點三種元素,我們選擇先從柱體的概念開始進行教學。準備的材料及模擬的概念,要能表達建築的構造及形貌外,也能看出力的傳遞與支承點的構件。看著一組組學生絞盡腦汁,用同樣的材料卻討論及搭建出不同的建築,有兩層樓的建築體、有單層支架交疊的建築體、也有只有屋頂的拱形建築體…因為給予的時間有限,建築僅能呈現初胚的樣貌,教學的老師主要是希望能聽聽孩子的想法,是否能與結構及柱體的概念進行結合。

  討論的過程十分有趣,有的組別分工有序,所以樓層蓋得特別快又高,柱體結構很穩。有的組別強調通風概念,無牆無壁,建築體像藝術品。有的組別花很多時間在製作內部傢俱,以致建築體本身穩定度不足…看看自己再聽聽他人的說法,聆聽與分享間產生共學的氛圍。6天的學習,6天的堅持,是本校卓越科學菁英種子營隊參與的孩子努力的歷程,也是教學團隊用心的展現。當學習投入,對話產生,實驗就會變成一種抗暑的樂趣。未來,一起將夢想化作可能,加油!小小建築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