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點閱次數: 193
電子報內容
   第836期
【2017/10/6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給魚兒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興大發表魚骨型魚道
主題圖片
給魚兒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興大發表魚骨型魚道
給魚兒一條安全回家的路!國立中興大學與水利署經歷17年的合作研究,設計出一款新型態的魚骨型魚道,適合多樣化的小型魚蝦上溯,特別適用於台灣本土性魚類,同時具有高效能的排砂效率。目前此魚道建置於嘉義八掌溪、宜蘭仁澤防砂壩、新竹頭前溪,有效兼顧生態保育與防砂防災功能。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特聘教授陳樹群表示,台灣水域生態系豐富,但也因河短坡陡流急,豐枯流量變化大,導致土砂災害頻仍,為求治山防洪保護上下游安全,大都以興建防砂壩、固床工等防災工程,減緩泥砂輸送量及穩定河道。同時為提供民生等用水及水利發電,也大量興建水庫以穩定水源。這些橫向結構物雖帶給人類利益,但也阻斷魚類洄游及縮短水中生物的生存空間。

因此興建魚道跨越堰壩,以維護水域生態,是世界先進國家共同的課題。目前歐美各國的魚道多針對單一大型魚種(如鮭魚等),且多設於含砂量極低的攔河堰,大都以隔柵型態,來減緩流速及增加水深,使魚類順利上溯,但此型態複製到台灣,除了無法適用於多種小型魚蝦類或兩棲動物外,對於多為多砂河川的台灣來說,隔柵更經常造成魚道内泥沙淤積。

陳樹群研究團隊與水利署水規所自2000年起,開始針對台灣堰壩的魚道缺失進行調查,廣為分析台灣特有種魚蝦類的生態行為,提出新型魚道的設計觀念,此款魚道分魚骨區、休息區與水道區三部分,魚骨區因造型順流特性,底部具有減緩流速功能,更能強化排砂效果,且隨著流量增加,排砂效能更佳,一般排砂率可超過95%,亦即魚道內的泥沙不超過5%,因此配置在防砂壩可以防止魚道淤積,使其魚道功能不致衰減;休息區提供魚類短暫休憩與躲藏;水道區則促使魚類順利上溯。

陳樹群指出,此魚道並可依不同水流特性,滿足多樣化魚蝦類上溯使用。可適用於台灣特有種魚類如下:游泳性魚類:如台灣石礗、粗首鱲、何氏棘魞、白鰻,可達50%以上之上溯率;吸盤性魚類:如明潭吻蝦虎、埔里中華爬岩鰍,可達30%之上溯率;攀爬性水中生物:如大和沼蝦可利用麻繩或粗糙邊壁上溯,即使魚道內僅保持濕潤狀態也可以完成上溯。

記者常維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