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點閱次數: 485
電子報內容
   第853期
【2018/2/1
  學習不止於抵達,而在於遠航【翁嘉聲/臺北市國小候用校長】
主題圖片
    過去常有人用「學海無涯」來勉勵學習者以「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勵志勤學。這四個字雖然年代久遠,但在知識爆炸的今日,用來形容尚待學習的廣泛新知,不僅無違和感,還顯示先人的智慧早已透露學習不是達成每一節課的目標,而是持續裝備自己,以航向未知的遠方。

學生要學什麼?
    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顯示,有47%的現有工作會在未來20年消失;英國勞動部的報告也指出,目前求學階段的孩子們長大後的工作,有65%現在還沒被發明。意謂現在在學的孩子們大多要能夠自己發掘未來需要的工作,創造自身的價值,這也促使學校教育轉型,教學更要回歸學習者需求,讓學生在課堂中展現感興趣的眼神、高層次的思考、具條理的表達和有效能的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設計必須體認知識技能是創新的根基,學習活動要奠基在內涵的基礎之上,使學生的學習不僅達成課堂目標、為後續學習紮根、培養生活應用能力,更重要的是發展思維,培養能夠獨立自主、主動思考判斷的個體,這才是教學最核心的追求。
以數學學習為例,很多人都曾經問過「為什麼要學數學?」大多數的人畢業後有用到過“三角形面積”公式嗎?且在科技高度發展,電算器和電腦可代勞完成繁複計算的今日,除了基本加減乘除外,數學有用嗎?事實上,數學的知識技能都是乘載“思考”的載體,例如:「上下前後左右」在發展孩子的空間想像能力、「合十」讓學生學到有序思考、「怎樣解題」在建構規律的思維、「雞兔同籠」提供極端化思考的案例、…等,讓學生透過不同教材主題的學習,獲致有意義的思維發展。

教師該做什麼?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推動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並實踐力行,前提是要發現、提出、分析問題,才能進一步解決問題,回想我們每日的生活,不就是一直反覆這樣的歷程?這需要透過持續學習,以具備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多元的思維方法、累積的活動經驗等作為面對問題的「工具」。
以數學課堂為例,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組織者,要把握每一堂學習內容的思維元素,把思考、表達、與人交往、實踐的機會留給學生,增加學生有相當程度的情感、認知與行為投入的有效學習時間;教師作為學習活動引導者,應結合課程提供生活素材,強化數學的廣泛應用,例如:功課表是二維表格、水費單有用水量以度計價問題、颱風警報單有暴風半徑和風速等訊息、學生傷病統計圖表的報讀與解讀、超商加碼促銷活動與折扣的省錢選擇…等,以切身議題,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品質;教師作為學習活動合作者,可多以「你是怎麼知道的?」、「可以用什麼方式來表示呢?」協助學生察覺關係、學習表達和運用各式表徵,以「還可以怎麼做呢?」、「你喜歡哪一種作法?為什麼?」促進學生思考多元解題策略,培養從多樣化到優化的思維。

    學習是為了遠航,其歷程要有內涵、有意義、有品質、有成效,還需要增進續航力。教師要適時給予學生符合其認知的正向回饋,讓學生感受教師的欣賞、關注、期待、鼓勵和支持,就會逐漸增進自我效能感,形成破浪前進的內在動機。《小王子》中有段名言:「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搜集材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個那個,你只要教他們如何渴望大海就夠了。」如果孩子能體會到思考的樂趣和學到的成就感,學習的主動性也就自然而然展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