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點閱次數: 366
電子報內容
   第854期
【2018/2/10 國語日報
  捐贈物資 務必理性
 花蓮強震造成多棟大樓倒塌,各界紛紛伸出援手。專業救難人員從各地馳援,不眠不休搶救困在瓦礫中的人;當地飯店、民宿也依各自能力,提供受災民眾與救難人員休息。就算天黑了,救難現場周遭仍不顯冷清,因為有小販、民眾供應免費熱食,捐贈的物資也紛紛湧入花蓮,臺灣人的溫暖在此刻再度令人感動。

 不過,過剩的物資與不適當的捐贈品,卻令物資管理人員傷透腦筋。由於網路傳播混亂,民眾得到第二手、第三手消息,隨即載著大批物資前往。於是瓶裝水、衣物堆積如山,便當等應即期食用的食物過剩,成為物資管理的負擔。甚至有破損不堪使用的衣物、被單,得費時費力清理,占用救災寶貴的時間與空間。

 民眾捐贈物資,通常動機良善且滿腔熱血,有的認為救災單位一時難以購買齊全,有的擔心捐款管理與流向的問題。但不論是在緊急危難時送至救災現場,或是平常捐贈給社福機構,最重要的是符合需求,減少受贈機構的負擔。

 募集物資的管理工作極為複雜,但自九二一震災後,國內已累積許多經驗,各單位會設立統一窗口,明確表列當時最欠缺的物資為何。民眾捐贈之前,務必保持理性,先查詢清楚;物資送出之前,更要詳細檢視,確定符合需求。

國語日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