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點閱次數: 329
電子報內容
   第857期
【2018/3/3 國語日報
  農具變餐具 竹編工藝走入新世代
主題圖片
竹藝設計師楊筑鈞展示她的作品。【圖片提供/楊筑鈞】
 竹藝家楊筑鈞是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工藝揚星」計畫的青年工藝家,她創立品牌「筑子」,從事竹編工藝設計,作品「六角孔菊花紋竹編淺盤」,簡單樸實。

 楊筑鈞從高雄師範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後,原本從事不織布3C包袋設計,例如筆記型電腦的提袋、電腦周邊滑鼠線材的收納袋。一開始,楊筑鈞只負責設計工作,接著學習製版、打版,後來接觸到皮革類的打版,發現製作皮革類產品的過程中,會使用到許多強力膠等非天然黏著劑貼合皮革,覺得不大環保。

 或許是名字裡有個和「竹」同音的「筑」字,楊筑鈞後來改為從事竹編設計工作。兩年前,她在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跟隨南投竹山竹工藝師邱錦緞學習竹藝編織,發現天然的竹材可以製作成各類產品,雖然非常耗費人力,但是成品經久耐用,而且竹材是臺灣在地材料,如果妥善保存,使用壽命可以像木製品一樣久。

 由於市面上沒有現成的竹材可用,因此,楊筑鈞製作竹藝品前,必須自己動手劈竹。劈竹工序多,需要用到的工具也多,成為楊筑鈞學習竹編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挫折。

 在創新部分,楊筑鈞希望重新設計竹編,讓作品能跳脫傳統農具、結婚祭祀用謝籃等器具。她的作品偏重生活用品類,例如「六角孔菊花紋竹編淺盤」,以經典的六角孔變形的美麗菊花紋,作為桌上的淺盤,來盛裝乾食與生活中的一些小物件,或是熱湯鍋的隔熱墊。

 楊筑鈞的作品受到日本雜物店青睞,下單採購。她表示,竹編很通風,適合用來製作器皿類的東西;水果不一定要放進冰箱,可以放在竹盤上。她也發現,目前學習竹藝有很大的斷層,由於從事這個行業不大可能有豐厚的收入,還要耐著心性學習,很難吸引年輕人投入。

 楊筑鈞強調,竹編製品的精緻度其實不亞於木工,加上木頭大都由國外進口,竹子的生長速度比木頭快,很適合開發。

【報導‧攝影/高修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