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點閱次數: 371
電子報內容
   第858期
【2018/3/12 原住民電視台
  21世紀人類學博館與原民社群 工作坊聚焦討論
  近幾年間,博物館愈來愈重視文物跟來源社群間的關係,有許多大博物館,會和部落合作策展,有些族人則進一步希望透過文物,作為回溯傳統文化的路徑,取回是一種方法,但在還沒有法律強制制定下,各界都在討論該怎麼做。 9號在台大文學院舉辦「21世紀的人類學博物館與原住民社群」工作坊中,多位學者和博物館從業者也提出看法。 

  (原民會原文發展中心原民地方文化館專案督導 馬田 布農族: 現在過程中,大家都在試探,怎麼樣有沒有比較好的方法是,博物館在擁有文物之下,還沒辦法返還文物之前,跟地方很需要文物能夠幫助他們文化復振的這個需求之下,有沒有可以找到一個,比較好的互助方式,建立一個比較良善關係。) 

  (台大人類學系主任 林開世: 必須扮演這個託管角色,那個財產權已經不再是誰的或者甚至哪個部落的,或者是博物館的,或者是國家的,不是,我們不再是那過去,那一個簡單的文物陳列館,我們其實是必須要有一種服務於過去、現在、未來人群的理念。) 

  (史前館副館長 林志興 卑南族: 只是一個託管的性質的話,可能博物館的魅力,會出不來。) 

  而這次受邀的美國哈佛大學皮保德考古及民族學博物館館長,認為文物返還,是和原住民族社群建立更好關係的開始,透過這個文物媒介,彼此間展開更多交流。同時,因為過去經驗,有不少文物藏品是經過不當手法取得,因此更需要多方對話。 

  (哈佛大學皮保德考古及民族學博物館館長 Jeffrey Quilter: 對於返還文物這個議題來說並不是只是歸還物品,而是有關於原住民族,和博物館間建立關係。) 

  博物館是呈現原住民族觀點的重要場域,人類學家的責任也是不斷傳達給社會大眾,挖掘不同文化,該怎麼讓文化聲音傳達出去?專家提醒,第一步是先與族人發展全新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