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點閱次數: 318
電子報內容
   第858期
【2018/3/14
  逆風而起的「台中在來1號」育種家洪秋增-1.【文/謝兆樞 國立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
主題圖片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正門左側的「豐收」紀念碑
主題圖片
國寶級育種家洪秋增老前輩
 走進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正門,左邊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題字「豐收」的紀念碑,上面記載著該場曾經前後的兩樁「國際級」的水稻育種成就的事例,不但促使水稻生產,其學理應用亦有其獨步世界的地位:前者是該場的日治時期的前身「台灣總督府台中農事試驗場」的末永仁,從「龜治 x 神力」的雜交育種,選出「台中65號」(蓬萊稻/稉稻),時間是1929年;後者則是民國時期的現在單位的洪增秋,從「低腳烏尖 x 菜園種」的雜交育種,選出「台中在來1號」(在來稻/秈稻),時間是1949年,前後差距20年,時空背景鉅變大異,相同的只是育種家的天命與情懷。

 有關末永仁 (1886-1939) 的生平事蹟,台大「磯永吉學會」相關的出版品,已經做了極為詳盡的整理與報導,為台灣稻作發展史留下了能讓有識者緬懷的里程碑;但是礙於我們自己的學養,一直力有未逮去抓住飛逝時光尾巴裡的國寶級育種家耆老,我們汗顏也很心急,冀希能在這歷史長河中,把該有的里程碑一一建立,此非但是台灣稻作發展史的完整性,更是台灣歷史不容再丟失的吉光片羽。

 於是,透過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的資深育種家許志聖博士的引介,2016年3月4日彭雲明教授和我去了位在台中的寓所,採訪了在1949年育成水稻「台中在來1號」的國寶級育種家洪秋增老前輩。洪老先生做這個雜交育種的時空背景正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灣,一下子移進來200萬軍民;再加上國民政府很爛的匯率政策,使得上海的惡性通貨膨脹也跟著引進來台灣。而且為了應付國共內戰龐大的軍糧需求,又將台灣生產的糧食大量轉運大陸,使得原本不應缺糧的台灣,卻在戰爭結束後反而飽受缺糧之苦,洪老先生那一年才1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