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點閱次數: 420
電子報內容
   第864期
【2018/4/19
  陪伴的力量【徐昀霖/臺北市太平國小校長】
主題圖片
    一天早上,有一個孩子進校門時跑來跟我聊天:「校長,我姐姐說他好想過生日喔!可是她的生日明明是7月3日,還那麼久。」我笑著問他,「你姐姐覺得過生日最快樂的事是什麼?」他回答說:「可以吃奶油蛋糕啊!但是她都會要求媽媽把上面的奶油刮掉....」我笑說,那只要給姐姐一塊蛋糕,就可以像過生日一樣快樂了不是嗎?
    看著他似懂非懂的離開,我開始沉思,「真的一塊蛋糕就能讓姐姐快樂了嗎?」
    姑且不論生日有著哪些層面的意義,但孩子們要的快樂其實很簡單。有時想想,這樣簡單的心願,是否也有可能是一種苛求?美國有份調查報告,「如果有機會和名人共進晚餐,你最想和誰一起吃飯?」大人們的答案不一而足,有人想著電影明星,有人想著政治人物,但相同的問題到了孩子身上,他們的答案趨近一致,就是可以和爸媽一起共進晚餐。對他們而言,名人遠遠比不上家人。
    其實,臺灣的孩子,早餐大多是在早餐店,午餐幾乎都在學校,晚餐也有極大比例在安親班,這樣的生活模式或許是無奈的結果,因為大人總以為在「給孩子更好的環境」這個基礎上自認負責,卻往往作出不斷疏離孩子的舉動。一位女星帶孩子參加實境節目,在默契遊戲上得了很低的分數,當主持人問孩子「媽媽每天拍戲不在家,你會想他嗎?」五歲的孩子竟然語帶成熟地回答:「不會啊!我已經習慣了。」我相信任何父母若是聽到自己的孩子這樣的答話,心頭都會糾結一下吧。
    我沉思的問題,「一塊蛋糕就夠了嗎?」頓時讓自己恍然大悟,原來那孩子的姐姐要過的生日,不是吃蛋糕,而是家人的陪伴,或許他不是害怕奶油,而是想要有媽媽幫他刮掉奶油的幸福!如果塞幾十塊錢在孩子手裡,讓他買一塊蛋糕吃,以為這樣就能讓他快樂的話,那只是更突顯扭曲真愛的殘酷而已。
    我多麼希望孩子能對著父母問的是「『我們』今天的晚餐是什麼?」而不是「我今天的晚餐是什麼?」陪伴的快樂,遠非一塊奶油蛋糕能可取代。
    有人說,水的清澈,不在於沒有雜質,而是因為他懂得沉澱:人生的順遂,不在於沒有挫折,而是因為他有家人的陪伴。在充滿變化的年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而人們最常在「變」的漩渦中做的事便是「爭」,只有以爭應變,才能顯示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但爭輸了健康、爭輸了友誼、爭輸了親情,贏得的一切又怎能稱得上價值呢?陪伴,比給予更難,因為給予是一種能力;而陪伴是一種選擇。
    與其把所有的時間投注在追逐目標上,不如學會灌溉我們自己生命的花園,陪伴我們的家人,也許什麼都不用作,花一些時間靜靜的陪伴,那才是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