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點閱次數: 247
電子報內容
   第877期
【2018/7/24 中廣新聞網
  高溫 小心熱傷害 隨時補充水分
隨著室外溫度升高,發生熱傷害就醫人數增加,桃園市天晟醫院職業醫學科林劭華醫師提醒民眾,戶外工作者、密閉空間工作者等人,都是熱傷害高危險群,發生熱傷害,先補充「水份」,再協助降溫方面,若身體持續不適,盡速就醫進一步確診治療。(李明朝報導) 
 熱傷害包括熱中暑、熱衰竭、熱暈厥、熱痙攣等,其中又以「熱中暑」最為嚴重;中壢天晟醫院職業醫學科林劭華醫師表示,熱中暑是在「無法散發熱量」的環境中,造成身體的核心體溫升高超過40.5℃,同時中樞神經的功能出現障礙,會危及生命,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像「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心肺疾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都屬於熱傷害高危險群。 
  不要以為在室內就不會發生熱傷害,林劭華醫師表示,熱傷害除了在大太陽下過度運動或勞動外,造成室內熱傷害是因為空氣不流動, 散熱速度下降,產熱速度大過於散熱速度,空間內的熱能無法排出, 導致環境溫度不斷升高,若再加上人體溫度調節不佳,則容易產生熱傷害的症狀,以熱中暑為例,熱傷害個案可能有皮膚乾熱無汗情形,甚至伴隨瞻妄、抽搐、昏迷等症狀。 
 林劭華醫師表示,發生熱傷害補充「水份」,也可以補充鈉、鉀等電解質,接著降溫方面,可使用沾冰水的毛巾,放置在腋下等處,幫助散熱及降溫。如還是有不適情形,應立刻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