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點閱次數: 326
電子報內容
   第886期
【2018/9/26 國語日報
  環保署調查 自來水驗出微型塑膠
 李琦瑋/臺北報導

 環保署昨天公布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及貝類中的微型塑膠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樣品都檢驗出微型塑膠,且多屬常見的塑膠材質。其中,自來水中檢驗出的塑膠都是纖維狀,原水的檢出率為六成一,民眾日常飲用的清水為四成四,數量範圍為每公升零根到六根。環保署表示,雖然抽驗的數值比國際數值低,但仍要從源流減量,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以免微型塑膠進入人體,影響健康。

 微型塑膠是指小於五毫米、相當於一粒米粒大小的塑膠物質。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指出,微型塑膠會快速的被生物攝取,對生物的傷害遠比大型塑膠碎片嚴重。

 環保署從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七月,針對全國八十九處自來水淨水場、七處養殖區,以及福隆、墾丁海水浴場,進行微型塑膠調查,發現海水微型塑膠數量為每一千公升有一千個到一萬八千五百個;沙灘砂礫每公斤二十六個到兩千四百個;淡菜、牡蠣等養殖和野生貝類,每公克有零點二個到五點二個。海洋微型塑膠形狀包括顆粒、碎片狀及纖維狀等。

 環保署環檢所組長楊喜男表示,透過材質鑑定,可推斷微型塑膠是由廢棄的各類人造塑膠物品進入環境中不斷裂解後產生。海洋微型塑膠的可能來源,包括塑膠袋、吸管等使用一次性塑膠。

 環檢所長顏春蘭說,目前沒有研究顯示微型塑膠對於人體的影響,但從自來水檢測出的數據低,風險應該不高,自來水存有的微型塑膠應比瓶裝水少很多,建議民眾少用瓶裝水。如果家庭濾水器過濾膜孔隙達微米等級,有些許過濾效果,但微型塑膠大小不一,必須是「實驗室等級」才能過濾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