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點閱次數: 339
電子報內容
   第902期
【2019/1/11
  淺談「田園城市」與「食農教育」 【詹瑞璟/臺北市景美國小校長】
主題圖片
    臺北市市政白皮書中提及打造綠色健康的臺北,應該多保留綠地、多種植樹木蔬果,追求永續的環境與健康的都市生活。只要想改變,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實踐新的生活方式並不難,像是庭院、陽臺、頂樓、街巷角落、荒廢空屋、停車場、人行道邊緣、分隔島、公園、學校等地方,都是可以利用的場域。
    「田園城市」的理念希望改變城市人們看待食物的方式,用點、線、面的方法,透過微型田園、人行田道、街角田地、垂直種植來擴張臺北市的田園版圖,並藉由校園園圃、公園菜圃,多樣化的方式來深化綠色教育,讓我們的下一代與自然重新連結,學會用另一種眼光看待身邊的空間。
    學者湯志民認為,小田園計畫不只是種菜,也不是營造景觀,而是結合課程,例如自然課認識植物、社會科了解田園城市等,也可以利用雨水回收系統灌溉,或提供營養午餐加菜。學者曹錦鳳認為食農教育課程對於學生的農業知識和飲食知識有正向影響,透過食農教育,依實施時間的進行,可能會依次改變學生的農業飲食知識、態度和行為。
    進行環境教育的方式有許多種,環境教育學界普遍認為要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者王順美認為教學時可藉由以下幾種方法或策略來進行,包含:做中學、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採合作學習法、運用感官來學習、探索(調查)在地的環境議題、由生活中取材。臺北市政府每年投入經費,學校也逐步參與,並進行食農教育的課程與教學設計,學生實際體驗種植活動。
    由多項研究得知,教師在食農教育教學活動中投入許多時間與心力,學生因而獲得有關農業知識與種植的技巧,體會農夫的辛苦與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學會感恩也懂得珍惜,能分享與有責任感,樂於參與及充滿喜悅。田園城市理念值得繼續推動,讓食農教育能夠在校園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