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點閱次數: 394
電子報內容
   第905期
【2019/1/31
  從「圓」開始的泥塑教室【文/王振興 臺北市麗湖國小主任】
主題圖片
-從「圓」開始的泥塑教室
 在國小啟蒙階段的陶藝課程中,可以使用簡便的替代性材料作為基礎教學的工具,所見即所得的繽紛色彩,兼具高度的可塑性,能夠有效的引起小朋友們動手操作的動機,然而在寓教於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也能夠透過簡單的塑型技巧,有效率的達到教學目標,並且建立初學者的自信心。
   
 常見的材料諸如:超輕土、紙黏土、油土、木節土等都能夠直接使用,並且風乾之後自然成形,不需要經過燒製的過程,其色彩也常見多樣性的變化,並且能夠依需求自行混色,可以說是相當方便的材料,非常適合初學者練習使用。惟在創作的過程中,如何塑造出理想的型態,便是學習技巧的重點所在;在筆者教學經驗中,以「圓形」為出發點的方式最容易達到塑造各種形狀的目標,立體圓球形在小朋友的生活中很常見,因此非常容易以實物舉例,諸如:湯圓、貢丸、球……,取得經驗連結之後,實際操作上就只有技巧的精熟度而已,首先要指導的便是揉出一個理想的圓球狀,這個動作必須要配合掌心小肌肉的協調運用,並且要能夠控制力道,取一塊土在掌心中來回滾動,對絕大多數的小朋友來說並不陌生,惟需要特別指導力道由重到輕,在掌心中以畫圓的方式揉搓的範圍,也是由大到小,避免圓球變成扁平狀,並且需要有效率的完成,不宜在掌心停留過久,以避免水分耗盡,導致龜裂甚至無法與其他部位黏合的窘境發生。
    
 完成圓球塑型之後,可以進一步的練習稍加施力,先用手掌心將泥球搓成簡單的條狀,接著再使用手指的部位,在桌面上輕輕的來回滾動,並且雙手逐漸向外開展,自然就會變成土條的形狀,過程中施力不均勻將會導致粗細不均的情形發生,並且容易因此斷裂,此時適當的在較厚的部位稍加施力滾動,大多能夠修正,遇有來不及修正的情況,需要當機立斷重新揉搓成圓球狀後重新再來一次,避免水分耗損而無法順利塑型。學會圓球形(點)、土條(線)之後,仍是以圓球型為基礎,塑造一整片的形狀(面),這個材料可以用在大面積的鋪設,因此操作上通常需要準備較大體積的圓球,然後先用手掌心把球儘量的壓扁,進一步在桌面上使用手指尖輕輕的均勻推開,以求表面平均,必須要注意的是桌面需要鋪設簡單的吸水板,或布質材料,以避免在操作的過程中,土塊牢牢的黏在桌面上而拔不下來的情況發生。
    
 從圓球為基礎的技巧,發展出條狀與塊面的素材,接下來就容易輕鬆的組合自己想要的造型,素材可以混搭使用,當然也能夠單獨使用,並且各具特色與效果,圓球形的組合可以變成立體的造型,條狀也能夠輕鬆的圈疊成型,塊面當然就能夠快速的組裝完成,三種素材混合使用,效果自然多元而變化豐富,諸此,簡單的技巧,便能夠掌握成型的效果,搭配作者的創作理念,相得益彰。在陶藝啟蒙的課程中,以單純的造型為出發點,在技巧的建立上可以說是由簡入繁的教學策略,同時也是平易近人非常容易上手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