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點閱次數: 304
電子報內容
   第921期
【2019/6/8 人間福報
  聽障男教音樂 勇當社工

 聽力受損照樣能接電話、當音樂助教甚至聽打員。二十四歲聽障者趙昌韋克服障礙,打破生命桎梏,為不少聽損兒的未來帶出一條光明大道,而他不斷挑戰自我的故事也激勵許多人。


 趙昌韋長大後,為各機構的弱勢孩童演奏鋼琴。 圖/兒童慈善協會提供
「他左耳裝電子耳,右耳是助聽器,但他有絕對音感。」二十年前趙昌韋的潛能被看見,不用樂譜就能以直笛吹奏電視主題曲,成為「兒童慈善協會」聽損孩童音樂班培養的第一批學生。

 小時候他不懂什麼是音樂,只知道有個可以玩、認識朋友的地方,後來天賦嶄露,協會說,為像他這樣的孩子開了進階班,讓他們無後顧之憂的學到成年。

 此後他不僅到部落當音樂助教,還能指導同學,帶全班拿下校內直笛團體組冠軍,更在醫院演奏、撫慰病患,被媒體喻為音樂才子,甚至音樂精靈。

 從打鼓、直笛、中國笛到鋼琴,趙昌韋擁有亮眼成績,十五歲受訪時還表示未來想當音樂教師,然而身障者帶來的自卑感依然如影隨形地跟著,社會給予聽障生的就學選擇也有限,「音樂班的社工對我們很好,印象深刻,所以決定還是當一名社工吧!」他選擇了社工系,畢業後如願踏進職場,為身心障礙者服務。

 趙昌韋(前右)受協會邀請當音樂助教,與孩子打成一片,還願意讓小女生將髮箍戴頭上。 圖/趙昌韋提供
耐心與細心  正向面對挫折

 「這樣的選擇一般人聽了無感,只有協會的社工哥哥、姐姐動容,因為社工絕對不是聽障生的首選。」趙昌韋感慨,行政業務必須接電話,訪視要口語溝通,這對聽力受損的人來講備受挑戰!

 「每次我請別人再講一次的時候,他們也都很火大。」而儘管他懂唇語,但在醫院訪視、碰到戴口罩的患者就碰壁,需要耐心的請對方理解自己的障礙。

 他也不是一開始就如此正向面對挫折、屢敗屢戰,他坦承以前很悲觀,可是聽不清楚和口齒不清是一輩子都會遇到的問題,所以不斷告訴自己,不要把時間和心力耗在自怨自艾上,更不要逃避溝通。

 現在他習慣站在別人角度思考:「你想表達什麼?我該如何回應?」面談前則先作功課,透過line、網路訊息或手寫、遞名片讓大家認識聽損,更特別的是,他將體貼「內化」,遇到難以理解或聽不懂的話時,絕不皺眉頭,深怕別人不開心、和他產生距離。

 盼大眾接納  關注聽損資源

 台灣民間的聽損服務做得不錯,但人們對聽損的世界不甚了解,主要原因就是每位聽損者對電子耳的形容都不一樣,有人說就像聽到外星人語言、摩斯密碼,普遍的形容則是沒有高低之分的聲音,趙昌韋說,聽損兒必須不斷認識何為高音、低音,再和治療師溝通、調整,因此電子耳裝愈久的人辨別聲音能力愈強。

 「雖然我暫時放下了音樂夢想,不過,只要聽損兒有需要,我還是樂意為他們服務。」當兒童慈善協會邀他回去當助教,為學習能力弱的孩童輔導,他立馬答應,且由衷希望孩子們在回想童年的時候,都有學習音樂的美好時光。

 除了當社工、教音樂,趙昌韋幾乎沒有休閒時間,他划獨木舟,甚至揹電腦去當聽打員,幫助聽障朋友獲得各種資訊。

 他也分享社會局開放的聽打申請資訊,表示會為聽障者記錄活動逐字稿及所有聽障沒有意識到的聲音,如講者演說、東西掉到地上引起的注意、門外消防車經過等,雖然壓力不小卻讓他離助人的心願更進一步,「我希望大家都能關注聽損資源,接納與友善對待。」

【文/記者李祖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