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引導進行學生探究、合作與表達可能產生的困難與因應(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進階手冊2.0版) 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老師 2015/9/14
關鍵字 :  

2.4 引導進行學生探究、合作與表達可能產生的困難與因應

2.4.1 學生進行探究、合作與表達可能產生的困難

探究、合作與表達是學習共同體強調的學習三要素,三者的關係更是環環相扣。但是在課堂進行中,教師可能發現學生在探究、合作與表達上有困難,或是學生的表現與教師的預期有所落差。事實上,學生無法有效地進行探究、合作與表達,可能問題是出在老師身上,也可能是出在學生身上。

 

A.        因教師本身引起的問題

(A)     未能營造出安心的環境

大多數學生長久以來已養成被動式的學習習慣,因此當教師在課堂中實施學習共同體時,學生剛開始可能不知如何主動提問,或是害怕提出自己的想法;此時若是教師操之過急,沒有足夠的等待,直接轉問他人或是教師自己回答,這樣的氛圍是很難讓學生安心的進行探究、合作與表達。

(B)      教師提出的問題過於簡單

有些老師為了想創造學生成功的經驗,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意願,所以在問題設計上盡量簡單,學生不需要做太多思考即可回答,或是在課本上直接就可以找到答案。這樣的方式或許確實可以讓一些學生很快的完成學習任務,產生一些成就感,但是卻也無形中阻礙了學生與他人一同進行探究、合作與表達的機會。事實上,教師可以將簡單的問題作為一開始的暖身活動,但接下來所提出的學習任務就應該是屬於較高層次,能激發學生思考及伸展跳躍學習的問題,如此才能促使學生與他人共同進行探究、合作與表達。

(C)     教師過於強調速度或結果

在學習共同體中,強調學習者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是透過學生自我主動的探究及意見建構而產生的,而每位學生的經驗、背景不同,在進行小組協同學習時,可能有些學生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及討論。然而有些老師仍習慣於「教師中心」的教學模式,希望掌握進度,並急於看到結果,因此在過程中不斷的提醒學生還剩多少時間,以及強調接下來每組都要進行發表。教師這樣的引導很容易讓小組的討論淪為結果導向,忽略過程中不同意見的溝通與交流。

(D)     教師對學生回答的回應不當

有一些老師為了鼓勵學生,不管學生的回答是什麼,均給予肯定:「很好!」,卻沒有針對他們的回答做進一步的延伸、反問、轉引,這樣的回應也可能讓學生認為只要有回答就好,沒有必要進一步探究,最後的結果淪為各自表述而已。還有一些教師在回應學生的回答時,也未進一步的幫助學生與教材內容進行串聯,導致學生無法更深化的學習或是將概念類化到其他情境。老師可以如何有效的提問與引導,請參見本手冊「5.提問的進行」。

 

B.         因學生本身引起的問題

在課堂中,若老師發現學生在進行小組活動時,小組成員彼此互不交談,各自為陣;發言權被少數成員壟斷;少數學生不提出自己看法,只抄錄他人的答案;弱勢學生(包含在學業成績、口語表達、人際溝通等方面的相對弱勢)的意見不被接納或是被嘲笑;討論偏離主題,嘻笑聊天等狀況時,表示學生在探究、合作與表達上有困難。這些困難主要可分為「不會」或「不願意」兩種原因,其中「不會」與能力、技巧有關;「不願意」則與個人特質或心理因素有關。老師應該先瞭解當學生無法在課堂中有效地進行探究、合作與表達時,其主要原因是「不會」抑或是「不願意」,才能對症下藥,協助學生。綜合來看,學生不會或不願意探究、合作與表達可能的原因如下:

(A)     學生不會探究的可能原因:

l   學科先備知識不足

l   相關生活經驗不夠

l   不懂得如何進行問題探究

(B)      學生不會合作的可能原因:

l   缺乏與人合作的技巧

l   沒有養成與人合作的習慣

l   不知如何請求協助

(C)     學生不會表達的可能原因:

l   缺乏口語表達的技巧

l   與他人溝通的機會或經驗不足

(D)     學生不願意探究的可能原因:

l   習慣被動學習,懶得思考

l   長期厭惡排斥或放棄某學科

(E)      學生不願意與人合作的可能原因:

l   自恃甚高,不想與人分享

l   害怕提出求助時,會被人拒絕

l   不知道與人合作對自己有什麼好處

(F)      學生不願意表達的可能原因:

l   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的想法

l   害怕自己的意見會被取笑或不被接納

l   害怕自己的意見與他人相左,影響團隊和諧

 

2.4.2 學生進行探究、合作與表達困難的因應

    對於學生無法順利的進行探究、合作與表達的問題,教師必須先自我省思與覺察,是否是因為自己仍以「教師中心」的角度來設計及進行課程,忽略學習共同體所強調探究、合作與表達的特性與精神,或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的引導性不夠,因此造成學生探究、合作與表達的困難。教師亦可以透過平日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參與及討論,或是透過公開觀課、議課的過程,與其他老師交流互動,從中體驗及反思自己的教學,進而改善。

        針對學生本身產生的問題,教師可分別從不會及不願意兩個層面做因應:

 

A.         學生不會探究、合作、表達的因應

學生之所以不會探究、合作與表達主要是缺乏能力、技巧,或是未養成習慣,因此老師可以循以下的因應措施進行改善:

 

l   啟動補救教學機制,讓學生可以透過課後輔導方式,補足先備知識的不足。

l   老師在設定探究議題時,宜多考量學生的經驗背景,儘量關照到不同性別、族群、城鄉差距學生的生活經驗;或是提供一些參考資料或資源,做為學生進行探究的串聯點。

l   先從生活化的實例著手,讓學生在較輕鬆的氛圍中,學習如何與他人進行協同合作,共同討論及解決問題。

l   透過示範及練習,讓學生熟悉與他人協同學習的模式,並且習得各種探究、合作與表達的技巧。

 

B.          學生不願意探究、合作、表達的因應

造成學生不願意探究、合作與表達,主要是個人性格或心理因素,針對此種狀況,老師可以透過以下的方式來改善:

l   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先從簡單且有趣的問題開始,引發學生願意投入的動機。

l   適時的給予學生鼓勵、肯定,或是獎勵,讓學生感受到成就感,建立個人在探究、合作與表達上的自信心。

l   讓學生體會到透過與他人一同合作、進行探究、分享的過程,所獲得的成果比獨自一人所產出的結果來得更多、更好。

l   營造開放、尊重與包容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安心的環境中,自然的與他人對話、分享,漸而養成與人相互學習的習慣。

 

 
標題 下載數 檔案大小 下載
2.4 引導進行學生探究、合作與表達可能產生的困難與因應 317 170.63K 臺北益教網 下載
歡迎您提供相關檔案 瀏覽其他範例  
標題 下載數 檔案大小 提供者 分享日期 下載 投票
回首頁 回主題清單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