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3日參訪在明倫的大家長王校長與欣儀主任帶領下出發,一行人搭乘溫馨的小巴,車上閱讀岳斌老師為大家準備的蘭博參觀研習手冊,了解蘭博的設計是從單面山的意象出發,蘭陽博物館的建築與週遭環境和諧共鳴。為與烏石群相呼應設計者將建物的最高頂點(30米)朝向龜山島方向,並沿著西南方逐漸下降沒入地表,整個主建物約成三角錐體,約莫一小時後在雨中扺達今天的目的地,初映入眼中的花台也以相同的意象風格(單面山)呈現。
蘭陽博物館於2010年10月16日開館,榮獲第7屆「遠東建築獎」台灣地區傑出獎,與「2010台灣建築獎」首獎,12月又獲選為「第10屆公共工程」的「金質獎」特優,今年再獲「2011國家卓越建設最佳施工品質類卓越獎」。這讓我們對今天的參觀抱以高度的期待,才到博物館入口處,多人即讚嘆傘架附鎖的細膩貼心設計,建築物貼覆的石材材質、顏色的搭配令人百看不厭如音符律動。早上因參觀團體多,沒辦法安排導覽人員,大家就自由參觀,進入大廳眼前是明亮與震憾的暈眩,因為建築的傾斜度讓知覺靈敏的人易失去平衡作用而有暈眩感,校長笑著說:「那正表示你們感覺很敏銳!」。
一樓展出許多宜蘭在地的建築模型,讓參觀者驚艷且努力按快門記錄當下的感動,又可以豐富教學資料庫。此展區說明宜蘭地區的建築設計理念由理性轉向感性,用感性拉近人與建築的疏離感。
中午大家集合吃「福隆便當」,果真是「吃飯皇帝大」,就算下著雨這件事仍是民生大事。飯後等待導覽的空檔也絲毫不浪費,大家仍興奮地看著怡傑老師的照片簡報秀,且不斷詢問軟體與相關設定。
導覽人員準時出現,介紹三個樓層以宜蘭的山、平原、海為基調,分別配置於三個不同之樓層並以「水」的主題貫穿。山是宜蘭的母親,因多山決定了宜蘭的多樣地形、地理環境,這裡有集大成的植物寶庫,有各種依賴植物與自然而演化的動物,一個個主題看板以生動的方式呈現,參觀者除了「瀏覽」以外,還結合各種互動方式,文字說明看板、圖片、小冊子、動植物標本、鳥叫聲、觸控…盡量讓參觀者能產生身歷其境的感受。導覽老師介紹「食茱萸」又名紅刺蔥時,以台語俗諺「母親打孩子用芒草、後母打孩子用刺蔥」為大家增加歡笑與深刻印象。也讓我們逐步了解人類的生存、環境發展與山林河海之間的關係,如林業發展、農業水車、用水的倫理、噶瑪蘭的名稱/歷史、頭城的搶孤、居住特色之竹圍、與當地環境有關的職業(討海人)、科技發展(燒玉式內燃機)、黑潮、冷泉…
因為導覽時間僅90分鐘,認真的帶我們看完2個樓層時間已不敷使用,所以加快腳步,但看得出來大家依依不捨,雖延長到將近2小時的導覽,大家卻不嫌累也想多聽這塊土塊的歷史、環境、人文…今天的參觀讓我們欲罷不能,卻已到了該離開的時間,大家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回到小巴上,小小塞車回到台北,結束這圓滿的一日參訪行程。
造訪蘭博前,宜蘭只是假日出遊的理想地點之一;但離開蘭博的這一刻,宜蘭已成為與我們思想情感上密不可分的土地與人事物之合體。
參訪一週後,我搭火車到花蓮探視父母,途中忽見宜蘭居住的「竹圍」風情閃過,讓我憶起導覽老師說的…一字一句,我對這塊土地已有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