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點閱次數: 10622
電子報內容
   第275期
【2007/1/6
  生命教育 為何一定要養蠶寶寶?
 國小3年級自然課「昆蟲的一生」,為了學習觀察,都會讓學生養「蠶寶寶」,蠶的一生從卵、幼蟲、蛹、蛾,短暫一生,成就學習,卻苦了現代親師,學生養蠶大多虎頭蛇尾,變成家長的工作,產下的卵最終大多被任意拋棄,違背授課的生命議題。 

 每1位學生養3、5隻,從飼養中學習照顧及觀察,蠶很脆弱,採回的桑葉不能含水,否則一吃生病,拉出溼大便,很容易死亡,為了孩子要養蠶,許多家長反應勞師動眾,得去採桑葉,不同的蠶得挑不同的桑葉,現在都會區很難採到桑葉,採回的桑葉還要用吹風機一片片吹乾,不小心養死了,孩子情緒易受影響,有些家長受不了蠶的長相與蛆相似,不准孩子帶回家,造成親子衝突,而更多的孩子是新鮮感一過,就丟給父母養,造成家長負擔。 

 學生則兩極化,有些學生很喜歡蠶,當成寵物在養,晚上給蠶蓋被子,甚至與蠶共枕,搞得家裡雞飛狗跳,蠶若死掉,哭成淚人兒,有些學生看到蠶,軟趴趴的樣子,覺得噁心極了,有些把蠶當成玩具在玩,把蠶摜在地上,摔成骨折,還有許多粗心大意的孩子弄翻了、搞死了,有些故意去踩,要看蠶會不會流血,弄得教室驚呼連連。 

 最讓老師頭痛的是1隻母蛾可以產5百個卵,養3隻就有1千5百個卵,全都在養,1班30多人,數目驚人,最終的處置方法大多是丟棄任其死亡,讓老師覺得與生命教育的意義相違背。 

 觀察昆蟲何必一定得養蠶?老師指出,主要是教材易得,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看到從生到死、完全變態的歷程,過程中還可以「加菜」融入許多課程,例如交配產卵,產後死亡,可以在交配時融入性教育,在蛾死後融入死亡教育,有些學生把蛾擬人化,舉辨後花園的葬禮,為蛾立碑,每年掃墓,老師就融入慎終追遠觀念。 

 但是課程40多年沒有改變教法,導致產生負面印象,許多家長不耐,仁愛國小指出,養蠶的教育,確實要因時制宜,學區內很難採桑,家長哇哇叫,大便與餵食都變成家長的事,學生剛開始新鮮,結果虎頭蛇尾,變成「功課」時,心態大變,虐待加暴力,喜新厭舊,缺乏耐性,養了就沒有意義。 

 長樂國小設計課程開始減少養蠶,改用觀察菜蟲,不致因蠶卵過多丟棄而違背生命本意,長樂指出,科學是親身體驗最有幫助,但若牽涉到生命時,應用最自然的方式觀察,可到附近的菜園觀察菜蟲或毛毛蟲的方式,若要養蠶不妨因地制宜,採教室集中飼養,學生做個別觀察記錄,搭配視聽教影帶輔助即可,不必人人都養。【朱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