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小女孩翁佩嫆,如今已是大四學生,她回憶小學時很愛看書,但那時澎湖地區只有馬公有圖書館,她常得從居住的鎖港坐公車到馬公借書,來回就要三小時。
翁佩嫆寫信給當時縣長賴峰偉,希望在澎南地區蓋一座圖書館。縣長非常感動,認為「既然連小學生都這麼需要它,就一定要實現!」
「到底會是什麼樣子呢,好期待呵!」澎南圖書館歷時三年完成,翁佩嫆每天上下學經過工地時,都會忍不住想像,「連晚上睡覺,都會夢到不同裝潢設計的圖書館!」不過,夢中有一幕卻是不變的,那就是一定有爸爸媽媽牽著孩子一起看書的畫面。
原來翁佩嫆發現,偏遠兒童就算來到市區圖書館,仍和市區的小讀者有明顯不同,「永遠都是孤零零的」,因為家長不可能放下工作,花一整個下午陪孩子到遠地看書。
她記得自己那時十分羨慕馬公的兒童,因為父母一下班,就可帶孩子去看書。「尤其對低年級兒童來說,家長的陪伴非常重要!」翁佩嫆說,除了從旁教導外,小孩也會模仿爸媽,靜下心來看書。
澎南圖書館剛開幕那陣子,翁佩嫆看到許多兒童開心的在書架間奔跑,一旁家長趕緊提醒:「噓,這裡是圖書館,要安靜!」她卻覺得這種「快樂的噪音」很棒,因為仔細一看,每個赤腳跑跳的兒童,手上都拎著書,他們大聲的念繪本,只為與別人分享,那是一種對書本的興奮與好奇。
「一般人都以為,偏鄉的孩子比較野!」但圖書館卻有一種特殊「磁場」,再好動的孩子,都能坐下來翻開書頁,當他發現「原來我也看得懂故事」時,一個新世界將在他面前展開。翁佩嫆說,從小養成閱讀習慣,一生都受用,即使在叛逆成長期,儘管隔代教養缺乏溝通,仍可在書本找尋支持和解答,永遠不寂寞。
「蘭恩圖書車來了,這裡有故事書、漫畫、雜誌,歡迎大家來看書和借閱!」在寧靜的蘭嶼朗島部落,一聽到娃娃車的廣播,兒童紛紛跑出來跟著。車子一停,大家馬上衝上前找想要看的《小叮噹》、《怪物博士》,但兒童最期待的,還是說故事時間,「好想聽恐龍大戰小松鼠的故事呵!」
為提供蘭嶼更多閱讀資源,蘭恩基金會成立蘭恩圖書室,但後山部落交通不便,因此構想利用「巡迴圖書車」;不過長久以來,蘭嶼兒童生活中沒有書本、書桌,加上異文化增加理解書籍的難度,很難培養閱讀習慣,因此基金會嘗試以「說故事」提高閱讀興趣。
「蘭嶼兒童每個都超愛聽故事!」說故事志工林世瑛發現,連高年級的孩子都愛聽故事,臺灣本島同齡的孩子早就去補習了。林世瑛認為,蘭嶼兒童具備許多大自然的背景經驗,但缺乏進一步的認識,因此從說故事中,能引導他們,埋下探究事物的種子,繼而能展開對知識的好奇心,開始閱讀。[報導/趙瑜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