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點閱次數: 2894
電子報內容
   第397期
【2009/5/12
  圖解成語動動腦—望文可生義【文:台北市立西湖國中教師鄭淑嬌】
主題圖片
附件1
主題圖片
附件2
主題圖片
附件3

 成語是一種語言中簡短有力的固定詞組,可以用很少的文字,表達很深的意涵,言簡意賅卻能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一段文字中,瞭解成語意涵即能把握整段文字的意旨;一篇文章中適時適所的運用成語,則能提升文章的層次。但成語是學習起來比較困難的語料,因為有些成語來自於古文獻、有些則蘊含某些修辭,想要學好成語,首先需要引發學習動機,接著要學習寫出正確的字,最後是在適當的時機去運用它。

 藉由電腦圖片組合或學生創意畫作的輔助,可以在成語教學中建立圖像概念,結合生活經驗構成難忘的畫面,並能準確的取捨,判斷出正確的用字與用法;也因為與生活經驗相關,學生可發揮聯想力,在下一次的成語學習中發揮學習遷移的效果,待提升學習興趣、學習正確用字與瞭解意義後,再帶入成語故事(古文典故),就是一套完整的成語教學了。

 首先我們先收集學生常寫錯或用錯的成語,如:老馬識「圖」、囊「蠅」映雪、「溺」水行舟、噤若寒「蠶」、暗「劍」傷人、「蟬」食鯨吞、煮了一桌「青紅皂白」、兩人撞的「天花亂墜」、祝壽時說「福壽全歸」、兄弟相見叫「破鏡重圓」……,繼而師生一起發揮聯想力作圖片組合,或畫出誤用的「笑」果,揭示圖片,加深學生對誤寫、誤用成語的印象,最後帶出成語故事,研讀古文。

 教學流程如下:

 以老馬識「圖」為例:揭示自製圖片(如附一)請同學想像難道這匹老馬會看地圖?→解釋成語意義並說明老馬識「圖」與老馬識「途」的差異,哪一個才是正確用字→講解《韓非子。說林上》古文典故。

 ■配合教學活動一:以詞繪圖

 再舉出同學成語用字的錯誤--囊「蠅」映雪→請同學思考這樣的寫法有沒問題?回去運用想像力畫出這幅圖來(如附二)→說明「囊螢映雪」的典故及其他勤學典範的相關成語,如:手舌成瘡、懸梁刺股、牛角掛書、韋編三絕……等。同學回家先搜尋相關成語的資訊,再以圖像思考浮現腦海的畫面,下一堂課進行意義解說,並以說故事方式介紹相關人物。

 配合教學活動二:以圖推詞

 揭示附件三的圖片,請同學猜一猜這是什麼成語?依據生活經驗,畫面中的人物應該會選用哪一樣工具?有沒有不合邏輯的地方? →公布正確答案-班門弄斧→解說成語典故。

 反覆幾次以詞繪圖、以圖推詞的活動,訓練學生借圖像與成語意義連結,學生不僅期待下次會有些什麼精彩畫面,也學會了自己去發生聯想,繼而能正確用字。

 ◎運用技巧:無限的腦力+電腦軟體PhotoImpact圖片剪貼及重組、繪製+網路圖片搜尋。

 ◎學習成效:大多數的同學都肯定這種學習方式,也認為可以提升學習動機,並能正確運用。一來可訓練讀書的圖像思考,更能發揮無窮的想像,以增加學習樂趣,二來可借生活經驗,以訓練邏輯思考,推論合理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