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點閱次數: 624
電子報內容
   第926期
【2019/8/21 國語日報
  解決垃圾成災新觀念
【國語日報社論】 

 世界銀行調查,人類一年製造約二十億噸固體廢棄物,垃圾圍城、汙染海域,解決垃圾氾濫成災是各國當務之急。

 瑞典採用紅外線光辨識不同材質的垃圾,便於回收,減少許多垃圾量。日本德島縣上勝町誓言明年達到零廢棄物,不再製造無法回收的垃圾;日本成功研發燃燒廢棄物發電廠,已建三百八十座,占垃圾焚化的三成。其生產的垃圾發電廠正熱銷東南亞諸國。

 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是垃圾減量最有效的方法。最近,中國上海嚴格實施垃圾分類,區分「乾垃圾、溼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四種分類,放置於特定回收點。但因宣導教育不足,市民滿頭霧水,與檢查員爭吵頻頻,為落實而一再強制開罰,忙壞執法人員。官方宣告明年將有四十六個城市接續實施,二○二五年全國城市垃圾分類全面施行。

 十年前,東莞仿效臺北實施「垃圾不落地」,初始定時定點收取垃圾,街頭不再設置垃圾桶,混亂而抱怨連連。臺灣自國小實施環保教育,養成垃圾分類習慣,影響父母遵行;東莞朝此發展而漸收成效。

 我國垃圾回收率百分之五十八,被譽為模範,但仍須學習瑞典高達百分之九十九回收和焚燒供應熱能的技術。如利用AI科技,辨識各類金屬、塑膠瓶罐,當丟入回收孔,就會吐出依品項計價的收據,兌領現金。且落實押金制,減少回收人力,增加回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