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點閱次數: 744
電子報內容
   第928期
【2019/9/12
  找到動力 心動才有行動【傅昭萍/臺北市內湖國中音樂教師】
  當導師時,有一次,班上曾有位孩子跟我抱怨:「老師…為什麼要念這麼多書?這麼多科目?」,相信許多當老師的人在這時心中一定立刻出現一套「官方說詞」,我也不例外的企圖想說服孩子~「累積自己的能量,為了以後出社會可以有足夠的知識應對各種挑戰…」,果不其然!!這個孩子並沒有這麼容易被說服,「學這些到底要幹嘛?要用在哪?」,嗯!有意思!我反問學生:「那現在這些科目中哪個你認為最有用?」,學生不假思索的回答:「英文啊!」,趁勝追擊再問:「為什麼?」,此時孩子開始侃侃而談:「因為媽媽帶我出國時我能聽懂外國人說的,我以後想像爸爸一樣去國外做生意,所以一定要會啊!而且…」果然!讓孩子找到學習的動力之後,學習才會有意義!

  而音樂教學也是如此,日常當中音樂可說是無所不在,不論是在商店、電視、廣告、電影等,曲風或流行、或傳統、或古典,各有愛好及擁護者,身旁有些朋友或家長曾討論「為什麼在國外古典音樂能普遍被大眾接受?」、「進音樂廳聆賞是如此日常?」、「這習慣究竟怎麼培養?」等問題,而對於國中階段的孩子來說要能靜下心聆聽古典樂曲的比例大大少於聽流行歌曲,身為音樂老師的我以往亦最擔心教授音樂欣賞單元時是否讓孩子呈現兩眼「空靈」的狀態,總想著到底該如何做才能誘發孩子們興趣?在教學中又該如何才能化被動為主動?
 
  在傳統的音樂欣賞教學多為教師講述加上樂曲聆賞,學生常常成為知識的受體,而非主動探究的主體,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核心素養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包含「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希望兼顧學生個別特殊需求、培養學生尊重多元文化、了解並包容民族差異、懂得關懷弱勢群體,透過適性教育,提升學生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而音樂欣賞教學其實也可以打破傳統樂曲或古典音樂的學習窠臼,因此在主題課程~「音樂魔耳」的教學當中教師的角色轉化成為協助者,將教學主導權交付學生手上,以小組方式讓孩子決定音樂型態與主題,透過多元的曲風、樂曲及演奏形式等,讓孩子從喜歡的音樂類型了解並探究音樂的架構與相關知能,企劃廣播節目介紹想分享的樂曲、內容,其中孩子需具備多種的能力學習,如:音樂方面基礎知能、樂曲創作及賞析能力、廣播電臺主題策畫能力、樂曲剪輯混音能力、稿撰寫作能力、表達力,以及媒體識讀知能等。

  在將音樂欣賞課程轉變成學習者為中心後,不僅孩子的學習具連結性與全面性,也藉由樂曲運用、賞析及觀點表達,更能感受藝術與生活的關聯,提升學習興趣,同時學生也從同儕間發現彼此的不同與許多的無限可能,而這都是講述法式課程所無法達到的,正可謂之教與學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