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點閱次數: 508
電子報內容
   第929期
【2019/9/28 人間福報
  及早培養思辨批判性思考
台師大計畫在下學年將大一國文必修課改為中文閱讀與思辨,希望能夠提高大學生批判性思考能力。

大一國文被列為必修是各大學行之多年的通識課程規畫,但近年來在整個大學教育環境變遷下,國文是否要被列為通識必修早已被提出檢討,有些大學早已改名,只是台師大首次將「中文思辨」名稱列為必修課名之中,尚屬創舉,意在強調學生思辨能力之學習。

在歐美國家都非常強調學生思辨能力,除了哈佛大學等著名學校都將思辦課列為共同課程外,法國甚至將哲學列為高中會考項目之中,其整個教育目標就是希望學生能夠多思考、多提問;不似台灣以考試為主的教育環境下,讓學生只重視標準答案,不敢去提問質疑和批判。

或謂我們學生長期未受過批判性思考能力訓練,當其不再被傳統考試標準答案束縛,可以有自我主張之時,其立論之依據為何?能否以理性論證?有邏輯性思考?還是只有意識形態的主張,甚者是隨著情緒而走,導致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思考模式時,這種思考模式是令人憂慮;這也是台灣長期以來,無法聚焦在問題理性思辨,而只有意識形態之爭。

政治人物如此,政黨亦是如此,而那些名嘴和「粉絲」更是如此,當一個社會現象或政治議題被拋出來之時,我們難以看到用理性思辨角度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相互以各自政治意識形態,用情緒性語言去攻擊對方或為自己辯解。

尤其在網路資訊時代,傳播速度非常迅速,各種未經證實的消息和訊息充斥在整個網路世界中,假新聞、不實廣告、情緒語言,多未經自己理性思辨,一個按鍵就轉傳出去,似乎人傳亦傳,少有人會認真思考此則訊息是否該傳送出去,也不會去判斷其真假,自我感覺良好或厭惡時就會立即反應,按鍵傳送。

批判性思考教育不是考試成績,也不是一個大學必修課程,它是一個國民理性思考素養,也是一個無形國力展現,一個愈有理性思考的國家,自能避免掉一些無謂情緒對話、愈能夠讓國民透過理性思辨對話去尋求國家發展未來。

台灣長期欠缺批判性思考教育,所以對於「批判」和「問題」這兩個詞常有負面印象,基本上,若習慣於批判性思考教育,則是正向樂觀去看待批判和問題,但這都必須要建基在理性思辨上,而不是在情緒感情中。當人們習慣於理性批判思考,則自會有一套邏輯做為溝通準則,也才能夠拋開各自情緒和意識形態,相互在理性基礎下去爭辯問題可解決之道,

我們樂見大學通識課程中,將思辨課列為必修;我們也期望教育部把「思考與解決問題」列為十二年課綱核心素養之時,能夠把批判性思考落實在課程中。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會獨立思考、勇於提問,並可以做理性批判;等到大學才來教批判性思考,恐為時已晚。政府更應該把理性批判性思考能力視為國力,則自會減少耗損不必要的情緒抗爭和對立,讓台灣的發展奠基在理性批判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