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興大附中5名學生2014年參加由中央大學主導的「泛星計畫」,分析計畫的影像後發現一顆比海王星還遙遠的小行星,這也是全球首次由高中生發現海王星之外的太陽系天體。而經過多年驗證軌道與命名討論,位於巴黎的國際天文學聯盟(IAU)終於在去年給予永久編號,並於近日正式接受興大附中學生為天體命名「燭龍」(Torch Dragon)。
「燭龍」大小約200公里,距離太陽平均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56倍(56個天文單位),比海王星甚至冥王星更遠。興大附中指導老師林士超表示,位於海王星軌道之外的這些小天體,也稱為古柏帶天體,有助於研究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他仍清楚記得剛發現這顆小行星時的位置變化很慢,有可能是因為往地球直直而來,因此被誤認為近地小行星,但經過後續觀測,才證實是位在海王星軌道之外的遙遠太陽天體。
這種新型態的小行星,因為不同於一般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IAU是經過了冗長討論才決定命名規則,而當年參與觀測的高中生,現今都已快要大學畢業。目前就讀台大地質系四年級的何艾玲,也是當時的成員之一,回想起當年往事,她說,從螢幕上尋找移動星點雖然辛苦,但與同學共同討論卻是非常有趣的過程,很高興能夠參與到這個世界第一的發現,也希望之後能夠繼續類似的學術研究,再續小行星緣。
天體命名「燭龍」,是興大附中同學投票的結果。根據《山海經》所記載,其形象為人面蛇身,遍體赤紅,身長可達千里,能夠控制日夜、季節,睜眼為晝,閉眼為夜,吸氣為冬,呼氣為夏,且能呼風喚雨,不喝水不進食,不睡覺也不休息,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鐘山之神。
泛星計畫台灣的共同主持人、中央大學天文所陳文屏教授則表示,雖然這次的發現很幸運,但好運一旦掉下來,卻是只有準備好的人才能夠伸手接住。小行星分類印證了小心求證的科學過程,而在今年10月到11月,台灣也正在參加IASC小行星的搜尋活動,共有將近30 所學校、超過百餘位學生共同參與,期待還有更多人是準備好要伸出雙手來接住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