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點閱次數: 470
電子報內容
   第938期
【2020/2/5
  教育應該不一樣 【文/謝慧雯 臺北市文化國小教師】
主題圖片
    近日讀了嚴長壽先生「教育應該不一樣」這本書,對照這些年實驗教育的蓬勃發展,有些心得或許可以提供家長或教師同仁們參考,我認為教育體系本就是社會組織與國家機器的一環,掌管機器者等於掌管資源分配的權限,而資源的分配勢必牽動價值觀的變化,當分配者的價值觀與社會主流無法共軌的時候,「教育應該不一樣」即因此找到各自的舞臺,以嚴長壽先生在此書中的觀點,他提出技職教育的消失無疑是將撐起臺灣經濟優勢的基石毀滅,教育資源的浪費勢必讓未來的就業結構受難;企業主經常發難:「我要找五個業務人才,結果來一百個想當主管的應徵者。」業界已經對教育界發聲:「我要的是人才!」而就目前的實驗教育發展來看,這個部份似乎還未能觸及。
    另一個在教育體系中的關鍵角色便是家長,這個角色在教育體系裡是最清晰,同時卻也是最模糊的存在,一方面被動的認為孩子經常被教育改革當成白老鼠,另一方面可能積極主導了所有實驗場域的控制變因,壓著實驗教育的發展;因為即使現在是白鼠,將來也要讓他蛻成金龍;有人批評體制內的教育用多元發展的糖衣來包裝學科競爭的果仁;體制外的教育則用自學方案來表達對體制的不信任,兩者在過去其實存在著一種不友善的對立;然而在實驗教育法施行上路後,臺北市已有許多精采的體制內實驗教育學校廣受好評,雖然我們還無法知道這些精采的教育觀念對來社會的關鍵影響,但點亮的路燈,已為未來教育照出一條光明大道!
嚴長壽先生從自己的成長與社會背景中認為自己是最沒有資格談教育的人,卻恰恰點出臺灣教育的根本性問題,過多的滿足與安逸讓臺灣的孩子失去企圖心,內需市場的飽和也造成人才外流或出走的現實,他表示「業界對外找不到人才,只好在界內挖角,挖不到,也只好外移。」但他也點出許多優秀的人才是在弱勢環境條件下才有機會產生的,如果教育制度與家長照顧把這條路鋪成黃金直線,無升降、無轉角、無顛簸,隨時有需要與想要的物資補給,那對孩子真的好嗎?再加上曾幾何時必須把生活品格、情緒管理當成專門教育時,臺灣要面臨的教育問題在將來可能不是業界可以承擔的了;教育應該不一樣,不僅是實驗教育,每一個環節都應該細細思量,從企業、家庭、學校突破盲點、尋找機會點,未來的教育才是我們最值得投資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