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攝影/楊惠芳
書藝家董陽孜首次大規模回顧展「行墨」,即日起到三月八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行,精選她從一九六○年代至今的九十四組/件作品展出,除了極具代表性的巨幅作品外,還首度展出早年的油畫創作及自畫像,以及她在不同時期寫的同幅字,如「獨樂樂獨樂」及「洗心」等多幅作品都同時展出,觀眾可比對欣賞藝術家在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一次看盡她的創作發展歷程。
董陽孜一九四二年生於中國上海,十歲來臺。從八歲起,在父親要求下,每天練一百個大楷字、兩百個小楷字,這次展出的〈千字文〉等作品,即可看出深厚書法功力。她就讀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期間,曾向臺靜農、傅申等書畫家請益,畢業後赴美主修油畫、副修陶藝。一九七七年返臺,全心投入書藝創作,將傳統書法美學融入當代藝術,合併行書、草書等書體創作,筆力雄渾、奔放,充滿律動感,以作品「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例,其中「下」字以三點表現,好像三個小腳印,呈現書畫合一的獨特風格,開創「文字藝術」的新風貌。
二○○二年起,董陽孜開始挑戰大尺幅創作。這次展出十五件巨幅作品,如她書寫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氣勢磅礡,意韻不盡,挑戰觀眾對書法作品的觀展體驗。
策展人張芳薇表示,巨大書寫對藝術家與觀眾,都產生與傳統書法截然不同的挑戰,藝術家的創作由書案式書寫轉為環境運動,巨幅作品因展出面積及空間大,在觀賞時,觀眾彷彿被作品包圍,顯得渺小,也改變作品與觀眾的關係。
張芳薇建議,欣賞巨幅作品一定要親臨現場,才能感受畫冊印刷與螢幕影像無法傳遞的震撼與感動。該怎麼欣賞董陽孜的作品呢?她說,「先看作品」,藉由筆墨的濃淡、粗細、虛實、輕重,感受作者運筆的快慢與節奏,體會作品散發的情緒與精神。「再閱讀旁邊的解說」,理解後再重新欣賞。如作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窮」字的墨色特別濃,字體特別大,而「雲」字則呈現虛無飄渺之美。
北美館館長林平表示,董陽孜是臺灣藝壇極具代表性的書藝家,這次展覽以時序為主軸,呈現藝術家的創作歷程,也是「現代書法」藝術發展的重要選樣。
很多人都應該看過董陽孜的字,如「臺北車站」大廳題字、「雲門舞集」、桃園機場的「出境」及「入境」等,都是深入民眾生活的記憶,也是書法藝術走入生活的最佳見證。董陽孜表示,希望民眾能重新熟悉文化中的文字藝術,能讓網路時代的民眾提筆寫字,以書法美學傳承文化,影響更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