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教學資源 |
|
|
|
|
|
|
|
語言 |
中文 |
教學類型
|
教材 |
標題 |
閱讀新主張 |
描述 |
曾志朗部長上任之後,最積極推動的是培養學童的閱讀習慣;美國有多所校長為了鼓勵學童多閱讀吃蟲的吃蟲、吞書的吞書,今年暑假前,更有台灣數位小學校長與學生約定,只要達到閱讀的數量,將為學生舞出一場天鵝湖。種種種的舉動,其實都來自於同一個指標現象:現今學生的閱讀能力的確低落。
所有檯面上作品長銷的學者抑或是長踞暢銷排行榜的作家,不約而同的皆有好的閱讀習慣。每日必讀書的金庸能夠在筆下創造出符合歷史線索的武俠世界;寄情閱讀的三毛為讀者建構出滂沛的浪漫天地,這些建構文字魅力的能量,不能不歸功於他們的閱讀功夫。
當然,你我或許皆少了些才情不能展現如許才華,也或許學生們在人生規劃中並未將「文化人」排而列入。但是,閱讀仍然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多植得一圃花園。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在自傳中便寫到在他的求學歷程中,便是藉由閱讀文學作品,才能對人文有更敏銳的觸動,他更進一步表示閱讀所積累的智識,對他一生事業皆極有影響。
閱讀的確可以增加一個人的生命重量與生活質量,在恒長的閱讀累出的,絕對不只是文字能力,更是可以成為血脈中流動的智慧。這正是一生閱讀不倦的劉勰提及的:「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
有時候,我們以「兩腳書櫥」,「吊書袋」來嘲笑學究死讀書不通事理。但若是「櫥內無書、袋中無文墨」也未必是個好現象。大凡文字表現能力強的人,多半曾經接受過古典詩詞的啟蒙。小野父親自小規定他每天背一首唐詩;琦君具有深厚詩詞閱讀基礎,因此能將憶舊文章溫雅呈現,張秀亞談靜中引用陶潛的詩入文,不也是古典詩詞對個人修養的內化嗎?
因而,筆者依個人最常在高中教學中運用的六項活動分列於後,每項活動皆是以「刺激閱讀」為主要目的,前四項活動皆必須以整學期為歷程,在現今開放新課本的模糊教學時代,或許可以為先進們提供部分教學資源。
|
關鍵字 |
|
作者
|
范曉雯 |
角色 |
提供者 |
日期 |
95年10月11日 |
適用年級 |
|
能力指標 |
|
瀏覽次數
|
3980 |
推薦度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