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外界所知的地下水寶庫「二峰圳」,是八十六年前日本工程師鳥居信平在屏東縣來義鄉以生態工法打造的集水廊道,此廊道已被文建會列為文化資產。高雄市綠色協會總幹事魯台營表示,見過二峰圳的水利官員「都覺得很厲害」,但因是日治時代工程,他們沒學過,所以「感動了卻沒有行動」。
二峰圳被認為是日治時期屏東平原水資源利用的成功案例,也是最早在河床攔取地下水灌溉當時台糖萬頃蔗田的水利工程。
由於大武山系富有豐厚的地下水資源,當初鳥居信平是利用坡度落差甚大的地理環境將變成伏流水的地下水導出,如此在乾季時即有源源不絕的水資源可供下游平原灌溉之用。
屏科大教授丁澈士曾引領前水利署署長黃金山等人前往了解二峰圳,大家看完後讚嘆連連。過去因蓋很多水庫聞名的黃金山,兩、三年前曾於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會議中說,「很對不起,我向大地說對不起,六十年來我們做的水庫等設施,對環境如此不友善!」並回頭希望官方引用注重生態的地下水庫工法。
丁澈士強調,近代進步的水治理,連聯合國都在強調要「活用」地下水,地下水也必須使用才有「循環」,水才能新生、再生,放著不用除了浪費,對水滿到會「自噴」的地方,也有水患困擾。
丁澈士表示,最實際的水資源政策,其實是「豐水期時使用地下水,讓水庫等地面水儲水,到了枯水期再使用地面水。」他強調,「會用水也會養水,台灣水資源不會如此捉襟見肘。」把地下水納入整體用水調配,「心動要趕快行動。」
【學藝競賽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