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oplogo top_bk
後台的足跡

 
pic pic pic
點閱次數: 59810276
訂閱人數: 58172
pic pic pic
歷史電子報
第940期
第939期
第938期
第937期
第936期
第935期
第934期
第933期
第932期
第931期
第930期
第929期
第928期
第927期
第926期
[1]2345>>>|
第870期 編輯群

發行人/曾燦金局長
總編輯/謝麗華主任陳秉熙科長
主編/徐昀霖校長
編輯/蔡舒文校長、徐昀霖校長
pic

教師天地

臺北益教網

臺北益教網  
關於e週報新聞類別相關連結申請記者熱門排行 我要投稿
   第870期
 點閱次數: 428
電子報內容
pic pic pic
【2018/6/2 國語日報
pic   情殺案防汙名化與模仿效應 pic
pic pic
pic pic
 日前連續發生幾起殺人案,其中兩起案件的凶嫌,疑似患有精神疾病,經過媒體鉅細靡遺的報導,引發社會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恐慌,甚至有貼標籤或是汙名化的現象。

 就連幼童搭乘捷運遭陌生男子拍打,網友錄下影片上傳網路後,網友的議論與媒體的報導,在第一時間尚未了解前因後果,都指稱該男子疑似患有精神疾病。直到家屬道歉,才知道男子是自閉症,有溝通障礙。

 事實上,近年精神疾病患者的犯罪率,並未有明確數據證實大幅升高,或許只是短時間內的案例巧合,才使得民眾產生這樣的錯覺。此外,雖有研究顯示,某些類型的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容易觸犯偷竊等罪,但是在重大案件中,他們多屬於受害者。因此,實在不必將精神疾病汙名化。

 然而,畢竟這類凶殺案駭人聽聞,媒體報導時,往往易於過度詳細描述犯案細節,反而可能造成社會恐慌與汙名化效果,甚至在未來引發模仿效應,不可不慎。

 多數精神醫師認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情緒障礙,只是多數人會循健康的管道抒發排解。一旦長期無法解決,情緒障礙困擾程度嚴重,才有可能形成疾病。若是家中有人疑似患有精神疾病,最應該做的是尋求專業協助,包括心理諮商或就醫,才能真正有效的獲得幫助。

國語日報社論
pic pic pic
 轉寄好友


    回上一頁 
建議使用Internet Explorer5.5以上版本瀏覽器及解析度1024*768
臺北市市府路一號八樓
管理單位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臺北益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