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661期
|
 |
|
 |
 |
 |
|
【2014/6/4 】 |
|
 |
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愛[文:周明蒨/臺北市立大同高中] |
 |
 |
|
 |
 |
|  |
|
前一陣子聽了場很不錯的親職講座,講者原本設定的主題是目前最流行的「網路沉迷」,原來我也以為來聽講的家長,應該是因為孩子過分沉迷於網路世界讓人擔心焦慮而前來尋求協助,但在講者與聽講家長的互動過程中,我猛然發現,網路雖然是一項讓家長擔心焦慮的媒介,但其實背後更深沉的問題是父母與孩子互動關係的改變,在一方面期盼孩子成熟自立的同時,同時感覺到因為孩子生活重心已不再是父母的強烈失落。另一方面,「滑世代」孩子在面對網路虛擬世界或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如何去區隔或正確認知,是另一個過去家長成長時不曾面對的新課題。
面對這些課題,家長們有著強烈的焦慮感,而看到孩子的情形,許多爸爸媽媽更是等不及要跳出來替孩子解決,卻沒有想到,孩子必須學習去處理面對自已的生活與問題,只有孩子親力親為,投入時間精力去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與問題,未來的他們才有足夠的能力與精神力去克服、處理並面對生命中諸多困難與磨難。
有家長說:「我可以來學校拜託同學要跟我的孩子玩嗎?」或是「可以請同學多包容我的小孩嗎?因為他是家中的獨子,本來就不知道怎麼跟人互動…」我想,這其實就是學校扮演的另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團隊合作是未來生活是不可或缺的能力,不管一人的成長背景為何,都必須要學會跟他人一同合作,在學校中,因為有老師來營造一個友善且可以犯錯後修正的支持環境下,孩子才有機會去調整自己的行為與態度,進而長出人際相處中應該具備的社交互動能力,如果家長因為過度擔心焦慮而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未來進入社會工作,在更要求績效的目標下,孩子反而可能因為無法適應挑戰而由社會中逃走,此絕非家長所樂見的結果。
原來「恰到好處」的放手是需要學習的,大人們自以為的體貼,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大人的好意,不一定是適合孩子的,如何陪伴日益成長的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我們對孩子的愛,是每一位父母要常常反思內省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