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928期
|
|
|
|
|
|
|
【2019/9/13 】 |
|
|
博物館展覽藉由藝術轉化,傳達環境教育與科學教育之經驗【蘇珮婷/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展覽組】 |
|
|
|
|
|
| |
|
從氣候變遷到物種滅絕,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正在且持續面臨著人類過度使用的壓力,人造物的快速生產促進了生活的便利、加速了經濟效益,卻也同時為環境帶來挑戰與威脅。
塑膠污染正在侵犯著海洋,扼殺只有一個的地球。根據統計,每年有800萬公噸塑膠垃圾進入海洋,倘若人類再不採取實際改善行動,科學家預估至2050年將增至每分鐘倒入四輛垃圾車的塑膠垃圾量,海洋中的垃圾將會多過於魚。有鑑於此,當世界各地興起「減塑愛地球」、「環境永續發展」的環境意識,紛紛採取限塑政策、環境保護的倡議行動、發展循環經濟等方式實踐減塑、限塑,甚至零塑政策,身為非正規教育的博物館,應如何響應甚至帶頭行動以產生教育影響力?
「教育」為博物館的主要功能之一,「展覽」則是教育推廣的傳播途徑。因此,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特別自瑞士蘇黎世設計博物館(Museum für Gestaltung Zürich)跨海引進「Out to Sea? The Plastic Garbage Project」展覽 ,並延伸規劃出臺灣在地限定展示區,集結成「大海的塑囚」特展(於2019年4月20日至6月9日展出),透過全球視野的宏觀角度,將歐洲國家與臺灣兩地共同關注的海廢議題串聯,並以特展作為推廣平台,展期間亦舉辦講座、零廢棄課程體驗、手作活動等,建構出公共討論和公共參與的空間,邀請大眾參觀展覽及參加活動的同時,亦能檢視自身的生活習慣,進而產生對環境負責任的行為。
臺灣展區於6月特展結束後以「海呀!我的家Oh Ohh Ocean! My Home」獨立為一套展覽,以科學的角度探討臺灣海廢問題,並以藝術型態呈現「家」的展示概念。展覽內容為透過家中起居空間的規劃,展示海洋廢棄物污染的不同面向,並集結全臺各地公部門、學校、博物館所、NGO團體、企業等單位及藝術家,將長期各自累積之海洋環境研究、關注海洋垃圾議題及實質環境行動等研究成果、推廣教案、紀錄影片、藝術作品等素材彙集作為呈現,讓民眾了解塑膠的成分及組成、對動物及海洋所造成的不可逆之影響、塑膠回收與再利用的循環經濟實際案例等,連結廢棄物和生活之間的關係,邀請大眾在細看海洋垃圾污染之演變的同時,亦能反思我們取之於自然而又回歸於自然的是什麼。
「海呀!我的家Oh Ohh Ocean! My Home」展覽,直至108年年底將於新北市五所國小巡展(亦開放申請借展),透過教育的凝聚,將個別力量匯集成一股更大的推動能量,藉由正規教育的學校與非正規教育的博物館共同合作,將永續發展視為目標,並藉此產生全球行動的蝴蝶效應,鼓勵觀眾在參觀展覽、檢視塑膠垃圾問題後,於日常生活中能採取實際行動來守護海洋。
海洋,是孕育萬物的母親,不是人類的巨型垃圾堆積場,為了所有生物的生存,我們需要如破繭重生般的勇氣與積極行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