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為什麼要進行共同備課?(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進階手冊2.0版) 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老師 2015/9/14
關鍵字 : 學習共同體 共備 

3. 共同備課的進行

3.1 為什麼要進行共同備課?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備課對教師非常重要。但一般教師在備課時,好似獨行俠,鮮少和其他教師共同對話討論。即使學校安排共同備課,在期初的教學研究會,亦採統籌分工各自發展的方式進行。以致,常有人照本宣科,順著教科書頁碼教考;或依賴教科書出版公司所提供的教學指引與教具,依樣畫葫蘆;亦有參考教學指引,自行設計教學活動,或編寫講義、學習單,讓學生學習。雖然老師自認用心備課,依照進度教完教材,也從測驗的分數去判斷學生程度高低。但學生是否真正學會?是否主動學習?是否產生學習遷移?則未加考量。一旦教室成為教師的王國,教師未能主動開放教室,從公開授課、觀課和議課的三部曲中,汲取專業成長的動能,將無從協助許多從學習中逃走的孩子。

學習共同體強調「探究、合作、表達」是有效的學習三要素,教師的教學設計,要讓學生有探究、合作與表達的學習歷程,以培養學生的探究力、合作力與表達力[1]。這三項臺灣學子較欠缺的能力,卻是21世紀人才該有的裝備。教師對這些能力的培養並不熟悉,宜透過專業社群的共同設計來達成。尤其因應107學年度即將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教師要改變原有單兵作戰的心智模式,成立教師學習共同體(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LC),進行課堂教學研究三部曲:共同備課、公開授課/觀課、共同議課。如此,方可同步提升師生探究、合作與表達之能力,以精進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效能。

臺灣正面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變革,政府倡導與民間自發的教學改革蓬勃發展。學習共同體、分組合作學習、活化教學、有效教學、差異化教學、行動學習、翻轉教室等各類教學型態多如雨後春筍。在社群網站融入日常生活的數位時代,臺灣地區的教師已自組跨校、跨縣市的共備教師社群。面對教改帶來的新任務,不論教師服膺何種教育理念?採用何種教學型態?共同備課均符合教師的需求。在消極面上,可減輕教師工作負荷;在積極面上,則既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又能提升學生學習效能。簡言之,教師透過共同備課,進行專業對話,成為「教學專家」及「學習專家」,其具體功能如下:

l   集思廣益、互惠互助學習。

l   多元智能碰撞,擴展教學視野。

l   教學有焦點,兼顧教學進度。

l   教師能超越自我,伸展跳躍。

l   提高學習效能,促進學習遷移。

l   發展專業學習社群,型塑學習型組織文化。

 



[1] 探究、合作與表達的意涵,詳閱本手冊「1.學生進行探究、合作與表達的引導」。

 
標題 下載數 檔案大小 下載
3.1 為什麼要進行共同備課?(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進階手冊2.0版) 505 138.52K 臺北益教網 下載
歡迎您提供相關檔案 瀏覽其他範例  
標題 下載數 檔案大小 提供者 分享日期 下載 投票
回首頁 回主題清單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