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935期
|
|
|
|
|
|
|
【2019/12/30 聯合新聞網】 |
|
|
參與人次破5萬 城鄉共學 跨到國際去 |
|
|
|
|
|
| |
|
偏鄉學校因規模小、班級數少,出現同儕缺少互動及學習動機薄弱等問題。為平衡城鄉教育資源,教育部一○五學年起推動「城鄉共學、夥伴學校計畫」,每年編列約一千兩百萬元,每校最高補助廿五萬元,至今參與師生已達五萬多人次,許多學校提出兩校、四校、甚至連結國際學校一起共學。
教育部表示,今年入選夥伴學校的二大特色,一是多年入選學校帶領剛入選的學校並結盟,另外除了過往常見的兩校組合,也出現像花蓮縣志學國小、台北市木柵國小等六組有三及四校的組合,透過共同備課、課程研習,讓教學更豐富、有趣,學生更在定期交換學習心得下互相學習。
連續三年入選的高雄市甲仙國小,以在地特產「甲仙芋頭」為題材,發展出自然生態、食農教學及在地人文歷史文化的共學課程地圖。今年與首次入選的台北市中山區懷生國小締結夥伴學校,融入懷生國小英語教育,拍攝英文微電影的方式介紹在地特色。
屏東縣玉田國小和宜蘭縣玉田國小,「雙玉田」透過網路雲端設備,進行好書共讀與創課教材共備研發分享,實體交流則以音樂扎根與管弦樂合奏方式,合辦宜蘭國際童玩節,與斯洛伐克、泰國、智利等國外團體展演交流。
教育部次長范巽綠說,「城鄉共學、夥伴學校計畫」不是讓有資源的學校去給資源較少的學校什麼,而是重視城市和偏鄉學校的平等互惠,透過各自不同特色課程,讓小朋友理解台灣擁有多元文化,甚至跨足國際。 |
|
|
|
|
|
|
|
|